2.改製後的活力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有、集體企業權責不明、機製不活,冗員過多現象大量存在等問題十分突出,企業經營者和職工的積極性無法有效發揮;企業承擔著職工甚至家屬的生老病死,儼然成為一個“小社會”,沉重的包袱使企業難以適應市場競爭。同時,職工因為與企業存在固有的勞動關係,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
改製的一個突出成效是改變了職工身份,徹底打破了“大鍋飯”,割斷了職工和企業的“臍帶”,是使經營者和職工的思想觀念得到脫胎換骨的轉變,大大激發了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些國有、集體企業職工轉換身份後,紛紛發揮自身在經營、技術方麵的特長優勢,或艱苦創業辦起了新企業,或進入民營企業成為生產、經營骨幹,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武義服裝一廠是全縣第一家徹底改製的國有企業,1998年該廠歇業拍賣之後,職工們辦起了6家服裝加工企業,生產規模相當於原企業的4倍,不僅原企業的職工實現了再就業,還吸納了大批其他企業的下崗工人,可謂“死了一個,活了一片”。在恒友機電、三美化工、工力電器等民營企業,到處可見原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的身影,他們憑借自己的技術專長和良好的素質成為民營企業爭相搶奪的人才,成為了推動武義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張曉新,一位木匠出身的下崗工人。1996年,從武義茶廠下崗。經曆了失落和彷徨後,他靠30萬元借款辦起了武義中盛工藝品製造廠,靠搞外貿的親戚提供的一條信息,開始生產出口歐美的沙灘遮陽傘。隨著訂單的增加,“中盛”周圍出現了24家配套小企業,分別為其加工鋼管塑料配件、印刷、包裝等。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中盛工藝製造有限公司已成為武義一家專業生產各種旅遊休閑用品的外貿出口龍頭企業,企業園區占地50000平方米,擁有300多名員工和近千萬的固定資產,年加工能力達億元,被評為浙江省行業5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在中盛公司的帶動下,目前武義已出現了一大批旅遊休閑用品生產企業,休閑椅、遮陽傘等產品全部出口歐美市場,全縣外貿增幅連續幾年都接近100%。這些企業之間產業鏈環環相扣,上下配套,形成了產業集聚優勢。
改製還為民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平台。企業改製中,武義縣堅持民營經濟發展與企業改製相結合,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企業改製,一方麵加快了資產變現,為職工轉換身份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麵民營企業在改製過程中獲得了低成本擴張的機會。原武義造紙廠破產後,近6萬平方米的土地經統一規劃後由9家民營企業購買並利用,生產規模達到原來的5倍;原三保公司廠房拍賣後,成為了民營企業恒友機電公司的重要生產基地,為恒友機電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經營機製的轉變使原有的國有企業煥發出從未有過的生機。
武義棉紡織廠是全縣最大的國有企業,也是省扭虧脫困重點企業。針對該企業職工多、社會影響大、市場轉旺的特點,縣計經委等部門大膽探索改製新模式,確定了“職工轉換身份、企業破產重組、生產平穩過渡”的改革思路,堅持邊生產邊改製。改製工作從2000年5月開始,7月7日職代會通過企業破產拍賣重組的決議;8月底,1000多名職工轉換身份;9月3日,生產廠區整體資產以3820萬元拍賣成功,成交價比拍賣底價高出2020萬元;9月18日,新組建的武義棉紡織有限公司掛牌投產。整個改製隻停產8天。短短5年時間,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2005年產值達2.4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窪地效應:栽好梧桐引鳳凰
“水往低處流”是一個物理現象。在經濟活動中,由於發達地區的資本密集,土地、人力價格以及經營成本較高,而欠發達地區的土地、人力資源價格便宜,經營成本也較低,資本為實現產出既定時的成本最小化和成本既定時產出的效益最大化,會流向欠發達地區。人們形象地把這種發達區域的一部分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區域的經濟運動稱之為窪地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武義周邊的義烏、永康的迅速崛起,既對武義的發展產生擠壓,也為武義接受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加速工業化提供了契機,客觀上為“窪地效應”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為打破資金、人才這兩個工業發展最大的“瓶頸”製約,武義根據具體縣情,製定了“借勢發展”的戰略方針,利用周邊先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造成資本、產業、人才溢出所帶來的機遇,精心構築“一中心兩翼”區域工業布局框架,承載周邊產業轉移,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經濟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