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築“一中心兩翼”格局的基礎上,武義縣一方麵充分利用土地使用費低和勞動力價格便宜(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武義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費僅為發達縣市的1/3至1/4,勞動力價格僅為發達縣市的2/3至1/2)的優勢,吸引周邊企業來武義投資落戶;另一方麵,通過大力營造優惠的政策空間和優質的服務環境,使投資窪地的吸引力不斷增強。窪地效應成為了沒有豐厚民間資本、缺乏工業基礎的武義撬動工業經濟的第一根杠杆。
原縣委書記金中梁在一次談話中,強調武義應利用“窪地效應”的優勢進行招商引資:“水往低處流。欠發達地區能不能借好勢,能不能吸引大批的外來投資者,關鍵看自身的“池塘”挖得深不深,有沒有形成創業窪地,營造起低成本的投資環境。作為欠發達地區,在招商引資的初始階段,要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勇氣,敢於大膽讓利給投資者。1998年,我縣鳳凰山工業園區引進第一、二家外地企業時,以“生地”出讓,每平方米隻要40元左右。現在工業園區都是“熟地”出讓了,我們也基本上是收取成本價。對於重大項目,我們還可以根據企業定地價,予以更大的優惠。可以這樣算一筆帳,在我們周邊的義烏、永康等地僅可買地皮的資金,投資到武義,不僅可以買地皮、建廠房,甚至還可以有流動資金。在保持企業低成本投資的同時,我們努力營造企業低成本運作環境。凡入園企業,能免的收費一律免除,實行一個口子收費,未納入收費管理體係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園區企業可以拒付。對年上交稅金1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采取一廠一策,在工業發展扶持資金、技改貼息等方麵予以一定傾斜。”
在窪地效應的推動下,大批資本從四麵八方流入武義,使武義的後發優勢得到充分顯現。位於桐琴鎮的五金機械工業園區,1000多畝土地僅3天時間就被18家外地企業爭購一空,每家企業投資額都在千萬元以上。近幾年來,全縣共引進、新辦工業企業1000餘家。在全縣年產值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中,外來企業已占了5成,並成為外貿出口和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目前武義縣五大支柱產業中,40%的重點企業從外地引進,其中五金機械行業大部分被外來企業所占據。
據相關資料,由於武義良好的資源優勢和優惠的政策條件,1999年永康就有14個鄉鎮的58家企業向武義轉移。2000年一季度,永康全市又有10多家企業到武義投資興建加工基地。在前期,外來企業主要集中在武義靠近永康市的桐琴、泉溪、武陽等鎮。這些鄉鎮,有著和永康山水相連的區位優勢。武義的桐琴鎮,專門創辦了鳳凰山工業小區,為永康5家電動工具企業和一家銅加工企業提供了17.2萬平方米的土地,土建工程投資達2000多萬元。其中某電器廠占地1.7萬平方米,投資260多萬元,僅1999年前10個月出口額就達3810萬元,自營出口166.6萬美元,成了當地的重點企業、納稅大戶。再如泉溪鎮創辦的王山頭工業小區,吸引了永康10多家企業,1999年產值即達3.6億元。還有武陽鎮,在為永康某電動工具企業提供了10萬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廠房,吸引永康企業來武義後,武陽鎮1999年的產值達1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1.1%。據武義縣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05年底,全縣累計進區企業977家,其中外來企業有537家,占55%。前100強企業中,外來企業有65家,占65%;其中永康的有60家。
窪地效應還為武義與周邊縣市帶來了“雙贏”的結果:周邊發達地區的企業到武義落戶,既帶動了武義的工業化,又為發達地區騰出了發展新產業、新經濟的空間,有利於其產業升級。桐琴鎮一位領導在接受訪談時說到了這種“雙贏”的好處:
用我們的工業園區來發展永康的企業,可以達到雙贏。把我們武義和永康融在一起,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對武義有利,對永康也有利。永康老板在我們這裏投資辦企業成本低,服務好,賺錢也容易,他們賺了錢可以拿到永康去花,促進永康的消費和發展,而我們武義也獲得很大的社會效益:大量的武義人在企業裏工作,周邊農民的房屋出租,整個第三產業都帶動起來了。特別重要的是對武義人觀念轉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並為武義人提供了一個辦企業的“實習”機會,在老師的帶動下,從一般的打工者到變成懂得技術,懂得銷路,到最後武義人自己當起了老板。可以說,就是通過永康企業的進入為我們武義培育了一批老板。武義在引進永康的企業之後,確實在很多方麵都得到了很大的好處。
四、鯰魚效應:本土企業的再生
挪威有位精明的船長,為防止捕獲的沙丁魚在運輸途中死亡,總在魚槽裏放上幾條凶猛的鯰魚。嬌貴的沙丁魚由於懼怕和躲避鯰魚的攻擊,一改以往懶洋洋的習性,一直在緊張而快速地遊動,結果激發了自身活力,反而長久存活。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