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8)(2 / 3)

1998年,武義通過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使得一批批外來企業紛紛落戶武義,短短一二年時間,其中一些企業的年銷售收入便大大超過了本地企業,而且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在全縣工業企業銷售收入排行榜前20位裏,外來企業占了一半,外向型經濟“龍頭老大”的地位基本被外來企業所壟斷。外來企業就像凶猛、好鬥的“鯰魚”放進了原本平靜的池塘,極大地增加了武義本地企業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逼迫本土地企業再一次萌發了創業衝動,並促使他們紛紛加快二次創業的步伐,由此產生了“鯰魚效應”。武義恒友機電有限公司的發展就是“鯰魚效應”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該公司創立於1994年,是一家產品以電錘為主,其他電動工具與汽車齒輪、高檔織機齒輪為輔的機電製造企業。20世紀90年代中期,每年銷售額都徘徊在2000萬元左右。1998年以後,隨著海闊公司、工力公司等一大批上規模、上檔次的外來電動工具企業紛紛落戶武義,其中有的企業銷售額迅速逼近1億元,恒友公司感覺到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企業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經理呂誌輝坦言:“以前一直沒有什麼壓力,直到重量級的外地同行來到家門口,我才急了。”於是,在“鯰魚效應”的激發下,恒友公司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的新時期。一方麵,恒友公司開始頻頻參加國際博覽會,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另一方麵,公司也不斷進行技術更新,擴大生產規模。2001年,恒友公司買下7萬平方米土地,投資1850萬元興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比上年增長240%。此後,企業的發展一年邁上一個新的台階,2001-2003年連續三年被縣委、縣府授予“首強私營企業”稱號,2003年成為金華市民營企業50強和全國機械工業核心競爭力排名優秀企業。據統計,“九五”期間,恒友的銷售產值平均增長達46.5%,2004年比2000年增長3.37倍。恒友公司還不斷進行技術創新,2001年和2002-2003年斥資4000多萬元在現址進行二次電錘擴產技改,形成年產300萬台電錘生產和出口能力。目前,該公司總占地麵積8.3萬平方米,建築麵積6.2萬平方米,總資產近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值5400萬元。2005工業總產值2.35億元,銷售收入2.2億元,自營出口創彙432萬美元,上交稅金1100萬元,實現稅利1300萬元。自2001年起,公司電錘產量銷售額和出口額均居國內同行首位,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電錘生產和出口基地,被稱為國內“電錘大王”。

初期進入武義的外來企業多是機電生產企業。因此,武義張氏包裝有限公司、武義正點實業有限公司、武義隆達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地企業並沒有恒友公司那種直麵近在身邊的競爭對手日益強大的焦慮,但外來企業的急速擴張還是給他們造成了從未有過的壓力,紛紛加大技改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企業檔次,快步進入“二次創業”時期。

浙江武義張氏包裝實業有限公司創辦於1991年,是國家一類紙箱生產企業,主營紙箱、紙盒、印刷及紙板、浪紙銷售。1998年,經省商檢局、省外貿廳等部門嚴格考核,公司被認定為省出口包裝定點企業。當時的“張氏包裝”即已名聲雀起,永康、金華、義烏等地客戶紛紛慕名前來洽談業務,企業呈現出一片紅火的景象,在一般人眼裏,已經是一家很不錯的企業了。然而,麵對外來企業迅速擴張帶來的壓力,張氏包裝的創業激情被再次激發出來。1999年,公司作出重大決策:投資引進五層瓦楞紙板生產線。巨大的投資使這一決策在當時完全是一種冒險行為,弄不好整個企業將前功盡棄、全軍覆沒。被激發出來的再次創業的激情卻已經使企業無法停息前進的步伐。新的設備投產後,公司如虎添翼,產品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產值連年穩步增長。2001年,公司又進行了三次創業,征用了10萬平方土地,建造了5萬多平方的花園式新廠房,進行了七層瓦楞紙箱及彩印紙盒生產線技改,使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產品檔次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大大增強了公司在包裝行業的競爭力,產值一下子由原來的1000萬元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5000多萬元,並在2004年實現了銷售收入超億元的目標。

“恒友機電”、“張氏包裝”的發展軌跡,隻是武義工業園區“鯰魚效應”的一個縮影。在武義工業園區,像這樣被“鯰魚”逼成的“蛟龍”或正在被趕著跳龍門的“鯉魚”還有許多。“鯰魚效應”的出現,促進了本土企業的再生,使得原來外來企業占絕對優勢地位的武義工業園區內,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本土企業的麵孔,帶動了武義工業經濟的良性競爭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