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9)(1 / 3)

武義工業園區的發展並不是沒有走過彎路。長期落後於他人帶來的壓抑與急於致富的迫切交織在一起,一度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村村點火、鄉鄉冒煙的景象。先發達地區發展工業造成環境破壞的警示迫使剛剛實現第一步跨越的武義重新定位發展道路。

20001年,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細致地調研,認識到當時武義的發展存在三大較明顯的特征:一是後發型特征。從發展階段來看,工業化進程剛剛起步,尚處於初級階段,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但作為後發展地區的武義,也存在著區位優勢、土地優勢、生態優勢、人力優勢、旅遊資源優勢五大後發優勢。二是外力支撐型特征。與永康地緣相接、人緣相親,而永康的企業正進入二次創業階段,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的欲望十分強烈,一些企業和產品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這為主動承接永康的產業轉移,通過外力支撐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三是環境差異型特征。縣內北部、中部、南部地形、氣候、經濟基礎等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北部交通相對便捷,距離經濟輻射源較近,擁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大量的荒山坡地,比較適宜發展規模工業;中部和南部交通相對閉塞,山多地少,但生態環境好,旅遊資源相對豐富,開發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具有良好的條件。

在準確把握了縣情和周邊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武義逐步廓清發展思路,明確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生態立縣”,將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攻點,主動接收周邊發達縣市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以強化生態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依托,並把它作為“十五”計劃的指導思想。在這基礎上,根據周邊發展環境和不同區域特色,武義又進一步提出了“三個接軌、三大布局”的工作思路。三個接軌:產業接軌永康,積極融入到永康小五金產業鏈中去,與永康聯手打造國內最大的小五金製造業基地;市場接軌義烏,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力爭建成中國小商品城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城市接軌金華,從金華中心城市衛星城的角度,把武義建設成生態型的現代化工業城市。三大布局:東北部地區機聲隆隆,重點發展工業;中部地區車水馬龍,重點發展旅遊業和效益農業;西南部地區滿目蔥蘢,重點發展生態農業。

“三大戰略、三個接軌、三大布局”的全麵實施使武義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新跨越。自此,武義走上了一條“向思路要出路”的“自我跨越”之路。

2.從“招商引資”到“選商引資”推動產業升級

從“招商引資”到“選商引資”,一字之差,足以彰顯發展理念的變化。

工業園區興建之初,武義一反當時的招商引資就是“招外國商、引外國資”的主流觀念,提出了“縣域以外就是外,落戶武義就是功”的思路,開展全民招商,“牛皮糖的粘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使周邊發達地區的大量企業在短時間內彙聚到武義,促使工業經濟開始了第一次飛躍。

進入2003年,國家宏觀政策逐步顯現,而武義經過前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優良的創業環境也已在投資者中享有了較高的口碑。於是,武義又開始了一次招商引資理念的更新:招商更需選商,建立工業項目建設用地預報審批製度,對擬進入該縣的外來企業以及縣內原有企業新建擴建項目進行篩選。根據武義產業特色和發展現狀,以及企業的能力大小、效益高低進行選商。把有利於延伸、完善產業鏈,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企業選進來,把有汙染、能耗大的企業淘汰出局。此舉有效促進了產業集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目前武義出步形成了五金機械、汽摩配、文體休閑用品三大特色行業。在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三大行業企業數占了62%,工業產值占了近70%。產業集聚與特色有效增強了武義工業的區域競爭力。

七、工業園區:以工促農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在於減少農民和富裕農民。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武義必須“跳出農業抓農業”,大力發展工業,促進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使武義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從財政上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以工促農、以工興農。而在以工促農這一係統工程中,工業園區是其中最重要的載體。

1.工業征地:促進農村收入多元化

近年來,武義縣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尤其是東北部地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的效應日益明顯,已累計引進企業979家,企業累計征用土地17.6平方公裏。據統計,武義縣土地征用費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有125個。針對這一情況,武義縣又不失時機地推行征地留用地安置製度,根據征地麵積給村集體一定比例的村留地,建設廠房、發展商業。工業園區征地的大量補償費用,剛好可以作為啟動資金。村留地成為了農民收益的“長流水”,有效地使農村收入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