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9)(2 / 3)

位於白洋街道開發區的後陳村,近年來村集體土地被征1000多畝,因此獲得了土地征用資金1900餘萬元,現有村集體總資產1000多萬元。2004年,村裏決定把土地征用費的一部分用於建標準工業廠房,通過廠房出租,村民每年可獲利200多萬元。

2.打工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

近年來,隨著武義縣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農村勞動力就近到企業打工,這種勞動力轉移方式不僅成本低,而且方式簡便,農民最易接受,因為其“進”可在企業打工,“退”可在家務農。為使缺乏技能訓練的農民能盡快找到就業門路,武義從2004年開始實施了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根據企業生產工藝設置了三四十種培訓工種,“學啥自己點,學費政府掏”。受訓後的農民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目前武義工業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共541萬人(含外來農村勞動力),本縣一些農村勞動力60%以上是在工業園區企業打工。桐琴、泉溪等中心集鎮每天都要進出大量“上班族”,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觀:每天早晚,數以千計的電動車、摩托車、自行車從附近各村彙進出工業園區。

武精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申明,在訪談中談到了園區企業發展對農民轉移就業的貢獻:

我們的企業是從1993年開始創辦的,到現在有13年的曆史了。在這13年中,企業從零開始,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現在企業資產達到1個多億。在我們企業帶動農村發展方麵,可以從下麵幾個方麵看得出來。第一,武精的發展招收了不少本地的農民,使他們迅速富裕起來。我們這個大田鄉有一個虎頭壟村,共有20幾戶人家,在我們廠工作的有10幾個人,現在你去村裏看看,在我們廠工作的好些人都蓋上了三層、四層樓的房子,算是村裏的“先富之家”了。我們企業現在有800多個職工,每個人年收入按1萬5算,那就是一年的1200萬啊!我們企業的這些情況能夠說明因為工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就業和農村的發展。第二,工廠就在農民家門口,農民可以就近打工,回去還可以幫助家裏幹農活,農忙的時候,公司還特地放幾天假,不影響農活。打工的錢賺了,農田也沒誤,很受農民兄弟的歡迎。第三,農民有活幹了,有錢掙了,不再偷樹伐木了,山也清了,水也綠了,環境好了。而且農民有事幹,有奔頭,不再象以前那樣打牌賭博無所事事了,社會治安也明顯好轉。

以往,武義農民去縣外、省外打工的比例很高,隨著武義縣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就業崗位增多,到縣外、省外打工的農村勞動力陸續回流。據《今日武義》報報導:武義縣“去年轉移勞動力近8000人,80%是外出打工的。如今,武義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功能區總麵積17.59平方公裏,工業區內有企業近1000家,以前在外打工的農民紛紛回到家門口上班。”

3.來料加工:拓展勞動力轉移渠道

來料加工是指把工業生產環節中隻需簡單手工操作的工藝分散到農村各家各戶進行的一種生產方式。

武義的工業園區主要集中在東北部,一定程度上造成縣域內南北發展不均衡。能夠進入企業打工的又多是年輕勞動力。為有效拓展南部欠發達鄉鎮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途徑,尤其是實現一些年齡較大農民的轉移,武義自2003年起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並在積極對接義烏小商品市場同時,不斷挖掘縣內潛力,將縣域內企業的一些小配件加工逐漸納入來料加工網絡體係。2005年,武義縣內企業擴散加工業務達6806萬元。形成全縣擁有來料加工點800多個,從業人員達近2萬人,年加工收入上億元的可喜局麵。不少城裏人也加入到了來料加工的大軍中。一些來料經紀人、加工戶還從中學會了如何在商海中暢遊,轉而創立企業。工業園區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跨越地域限製,惠及到了遠離工業園區的南部偏遠鄉鎮。

顧青柏,大田鄉代石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從購買一台小機器代為加工耳環初胚開始創業。

規模擴大後,他又把耳環裝配的業務外發給其他農戶,逐步已經發展到吸收從業人員3000多人,年發放加工費200多萬元的規模,還把外發加工的網絡從武義擴散省內的麗水、衢州等地區乃至江西、湖南等省。在他的帶領下,代石村現在已經有40餘家耳環加工點,加工的耳環已經壟斷義烏市場,國外客商甚至直接到代石村聯係業務。

4.第三產業:工業園區的邊際效應

工業園區的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大量人員聚集在其周邊,人口急劇又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武義不少工業園區附近的村莊都已是外來人口多於當地村民,村民通過出租房屋、從事商貿活動獲得大量收入,有效拓展了增收渠道。工業園區的邊際效應逐步顯現。

在武義縣第一個引進外來企業的泉溪鎮王山頭工業園區,目前有入園企業36家,2002年實現工業產值1.4億元,不僅全村的200多名勞動力成了這些企業的工人,還有3000多名外來打工仔湧入工業園區,王山頭村閑置的農房成了緊俏品。去年,王山頭村的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多元,全村60歲以上的村民每月都可以從村裏領上一筆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