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琴鎮東皋村,通過興建鳳凰山工業園區,吸納了5000多農村剩餘勞動力,該村人口從1998年1800多劇增至6000多,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增長到4400元,目前村民80%的收入來自二、三產業。靠近百花山工業區的白洋街道金畈村全村四分之一村民在工業區打工,三分之二農戶出租房屋,村裏開了5家飯店,2001年村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00餘元。
5.財政轉移支付: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麵發展
工業的發展極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使哺育“三農”成為可能。2005年武義縣財政共籌集安排支農資金3118萬元,比年初支農支出財政預算超出144%,有力地支持了農業生產,改善了農村生活條件,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目前,武義縣已經全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也享受到了藥費報銷這一以前可望不可即的“城裏人的待遇”;全麵實施了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農村“五保”人員集中供養率達100%;村莊整治、生態村建設使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公園、文體設施在農村到處可見……
2006年武義還將進一步加大“三農”投入,確保全年縣財政用於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的扶持資金不少於3000萬元,用於農業產業化的扶持資金不少於1500萬元。農民真正從工業園區建設中得到了實惠。對此,桐琴鎮又是一個好例子,鎮黨委書記何俊友說:
桐琴鎮政府通過實施工業區開發、舊村拆遷的土地出讓收益中積累了一些資金後,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自2002年以來,鎮政府支付貼農資金達630萬元,從2002年起,政府每年撥款10萬元作為農業發展獎勵基金扶持農民種、養業,所有水利灌溉費由政府承擔,三年內共補助各村道路建設資金達278.7萬元,投入教育經費187萬元。從去年下半年,為了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21個困難村的有線電視安裝鎮政府補助33.5萬元資金,全鎮投資3000多萬元的康莊工程,除上級的補助資金外,其餘都由鎮政府承擔,目前止已支付170萬元,在今、明兩年內將陸續支付。真正實現了農民零負擔。
該鎮的舊村改造,桐琴一期、東幹一期的拆遷工程共有拆遷戶375戶,拆除建築麵積67781.3平方米,鎮政府支付的拆遷補償費達3106萬元。同時,對安置房實行低於成本售給拆遷戶,以中套幢房(占地951平方米)戶型為例,實際成本為16萬元,售價僅12萬元,僅此一項每幢讓利給拆遷戶4萬元,共有安置房228幢,60套套房每戶讓利1.5萬元,政府讓利總額達1002萬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安置房幢屋的轉讓售價已從原來的12萬元炒至目前的32萬元,增值速度之快,利潤空間之大是連拆遷戶也始料不及的。
6.工業園區企業工人調查問卷分析
針對武義工業園區企業工人就業收入等情況,筆者在三美化工有限公司、張氏包裝集團股公司、武精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發放1000份問卷,有效收回問卷為865份,有效回收率為86.5%,問卷有效。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統計,我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工業園區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首先我們可以了解企業工人原來的具體職業情況: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5名園區企業工人中,有527人原來的職業是農民,占61%,其他原來的職業為下崗工人、個體勞動者、學生、國家幹部等,這說明,工業園區企業的工人主體是農民,工業園區為轉移農村勞動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可以了解與原來的職業相比,進廠之後企業工人對現在工作崗位的收入的滿意程度。
其中,69%的工人認為他們進了企業之後的收入比原來有了改善,僅有4%的人認為比原來更差。這說明,大部分工人對進入企業之後的收入狀況感到滿意,收入的增長,也使他們的生活水平與原來相比也有了一定提高。
問卷調查顯示,所調查工人在2005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792人,占92%,其中,年均人收入1萬元以上的有451人,占55%。據縣委辦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武義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340元,其中來自農業的僅為1472元。這說明,相當於普通農民一年的農業收入而言,園區企業工人的工資收入較高,是一般農民所無法比擬的。這說明,在工業園區打工是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