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是中國唯一的太極星象村,全村彌漫著一種奇異文化的氣息。據說,該村一開始常常旱澇交替,瘟疫時發。後來精通天文地理、與俞源先祖交好的劉伯溫,幫助俞氏家族重新設計了村落的布局。他按天體星象排列設置村落,在村口設了直徑320米、麵積120畝的巨型太極圖,按“天罡引十八宿,黃道十二宮環繞”星座排列了村莊內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築,構連成片的明清古建築群。還合理選址建造七星塘、七星井,用於防火抗旱,使得俞源村的水流走向、植被分布與建築的分布科學合理,建築與環境適逢協調。從此,整個俞源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談論古代的風水理論,單單按照我們現在的生態人居的理論考察,俞源村落的布局也是十分符合生態原理,人居其中,怡然自得。
時至今日,俞源還有三個未解之謎:“聲遠堂”沿口衍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會隨季節、氣候、氣候變化而變換為紅、黃、黑三種顏色;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是圓夢節,這天必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七星塘中的第三口塘“玉衡塘”,人們填而造房如是三次,必遭火災。這些謎一直伴隨著俞源從過去走到現在,依然微微驕傲地向人們微笑著。
郭洞容易叫人聯想起“雙泉古裏”的幽深、寧靜,其古村、古祠、古橋、古巷、古民居、古樹林等,也流露出一個典範的古生態村落的氣韻。郭洞人先祖可上溯至宋朝宰相何執中。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其後裔何壽之遷居郭洞,仿《內經圖》“相陰陽,觀清泉,正方位”營造村莊。郭洞村,堪稱村莊規劃的經典。出入村莊要經過一道石門,石門連著地自然是石壘的圍牆,村莊就躲在圍牆的裏頭,村莊以保守的姿態麵對外界的熙熙攘攘。隱藏村莊的還有圍牆內外繁茂的大樹,其中不乏千年樟槐榆鬆,它們對村莊親昵地遮蔽,使整個村莊優美地沉溺於中國傳統的風水氛圍之中。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村名因此而得。
整個郭洞,三麵環山,遠處又有左、右青山相擁,恰好應了“獅象把門”之說。村東三角形的龍山,被現代人譽為綠色金字塔。龍山十分陡峭,村中把此山奉為神山,嚴禁砍伐,如有違者,輕則斷指,重則逐出家族。因此,整個龍山,滿山都是六七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更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一級珍稀樹種,蘊藏古老、原始和神奇的奧秘。茂密原始的森林封固了山體,並使龍山成為村落的一道奇麗的屏障。村內又有雙溪,彙合後沿西山環村而流。村民砌城牆形成水口,溪上建回龍橋,把這塊寶地的風水包裹得嚴嚴實實。水口設計的這種聚氣藏風的風水解釋,實則符合生態原則。聚集後的水流形成一個小型水壩,使得湍急的水流在水口中打轉之後再緩慢流出,舒緩了水流的衝擊,並可以控製水流量,有利於農田灌溉。同時,還可以在池中養魚種蓮,豐富物產。另外,郭洞村內部以及周圍植被蔥鬱,民居規劃合理,也巧設七星井,形成山環如郭,幽邃如洞的絕佳人居環境,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村。
延福寺之珍貴在於它是中國曆史上並不崇尚佛教的元代的佛教建築,並且是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年代最早者(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她氣勢磅礴宏偉、設計巧妙,是古代寺廟建築之精品。現存的延福寺建築群,成中軸心對稱,前為山門,次為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最後為觀音堂,兩側擁立廂樓,自成一種對稱和諧之美。大雄寶殿是整個建築群的精華所在,為重簷歇山頂鬥拱建築,平麵成正方形,立麵成寶塔形,清一色的木結構建築,梁柱間不用釘不用榫,而堅固牢靠,曆經千年而不損分毫。其更為神奇之處是,整個大殿蛛網不生,雀窩不築,令人歎服。相傳,此寺是經由被譽為在世魯班的巧匠所建。而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所題詞的“延福寺”三字,也為該寺增添了許多人文色彩。
明招寺坐落於風光明媚的明招山,為著名的浙中文化勝地,始建於東晉鹹和初年,又名惠安寺、智覺寺。縣誌記載,東晉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曾孫阮孚,赴任廣州刺史時,棄官於明招山隱居,晚年又舍宅建惠安寺,該寺至清乾隆年間奉敕改為智覺寺,為浙江省境內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比杭州靈隱寺還早500多年。到五代後唐時期,著名佛教建築大師德謙禪師前來明招山開山聚徒,由此,明招寺成為當時影響全國的佛教勝地。南宋時,大量學者南遷,在明招寺形成了以呂祖謙為代表的浙東文化勝地。明招寺後就成為明招文化的發源地。
明招寺有許多生動的故事,關於阮孚舍宅建寺就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阮孚晚年眼目失明,多方求醫無效。突一日,有一怪異和尚前來說:“貧僧能治君病”,挖出自己一目,嵌入阮孚眼中,阮孚眼明如故,而和尚僅留一目。阮孚欲以厚利相酬,和尚辭謝,說,“能在貴處求得一袈裟之地,權為棲息之所,貧僧之願足矣!”阮孚許諾。和尚脫下袈裟矣撒,竟蓋住整個明招山。於是阮孚舍宅建刹,名為惠安寺。而呂祖謙仰慕阮孚所建的明招寺,看中明招山的風光,把自家的祖墳以及整個呂氏家族的祖墳,合計30多座都遷、建到明招山,形成了著名的宋代呂氏古墓群。呂祖謙在此守墓期間,四方學子爭相趨之,遂開武義一代文風,來此講學的還有朱熹、陳亮、葉適等名重一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