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13)(1 / 3)

張利庠在《可資借鑒的八種新農村發展模式》一文中對新農村建設的幾種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其中包括了休閑產業帶動型和旅遊產業帶動型的新農村發展模式。所謂的休閑產業帶動型是指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利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自然環境和農村特有的鄉土文化吸引遊客,通過集觀賞、娛樂、體驗、知識教育於一體的新興休閑產業帶動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采用這種模式應具有三個條件:交通便利,距離城市較近,靠近消費市場;有怡人的自然環境,有一定的農業發展基礎;能滿足城市遊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礎設施。農家樂是該模式的典型。而旅遊產業帶動型則是指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遊資源為依托,以旅遊活動為內容,通過農村旅遊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發展旅遊業首先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遊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也要有與旅遊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如江南名鎮周莊。

實際上,單純意義上的休閑產業帶動型和旅遊產業帶動型的新農村在台灣早已經成為一種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如台灣目前比較流行的休閑農業,就是提供一些條件,利用農業來帶動休閑旅遊的一種方式,讓城市裏麵的人在周末跑到農村來,自己種水果糧食或者自己采水果,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

上述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以及理論上的總結提升都告訴我們,當今的新農村建設通過發展旅遊休閑業來實現,不失為一個高效益的途徑。由此可見,發展旅遊休閑產業是如今進行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武義旅遊業的發展,可是說是通過發展旅遊實現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的示範;是充分發揮武義自身優勢,發展旅遊產業,實現以旅促農,以旅助農,以旅富農,以旅興農。

一方麵,它是在縣域範圍內把旅遊業作為一個產業來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因此大大促進了武義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武義通過旅遊所開發的地區其實都在農村,要麼山區,要麼古村,象郭洞、俞源等、大紅岩邊上也是村。那些村子一旦旅遊開發之後,就帶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前述郭下村、抱弄口村的調查數據都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另一方麵,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主導的作用成為關鍵,這也進一步說明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黨和政府的重要性。景點造勢、強行開發、BOT特許權融資方式的引入、委托經營、多元發展、扶大控小、扶優控劣的精品化戰略、江南仙境遊等等,無一不是在政府主導下實施和實現的。在訪談過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個案可以說明政府主導的重要性:

像郭洞的開發,就是政府主導下的結果。因為武義當時什麼叫旅遊都不知道,就是政府在啟發、啟蒙,然後,給它做一個點來示範。當時,郭洞這個景區的開發就是縣政府派工作組進去發動群眾開出來的。然後,開出來之後,村民覺得有人來玩了,有收入了,就說我們自己來經營了。但是,經營這個旅遊是要有專業知識的,要有這方麵的能力的。一個農民,如果他的文化和素質不符合這個條件,就沒法經營。他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發現啊呀,我做不下去了,市場開拓不出來,沒有客人了,成本又這麼大,要虧了。於是又找到政府,政府又幫助他們,就把它接過來,來委托經營。目前就是這種經營模式,就是郭洞委托我們旅遊局下屬景區管理處幫助他們經營,然後,我們每年給他們一定的錢。從一開始一年3萬,到現在一年80萬。

總之,旅遊業發展的武義經驗一方麵進一步證明了休閑旅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在中國目前的農村條件(包括農民自身素質等)下,新農村建設是在政府主導下的一項偉大事業,隻有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引導下,才能真正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

(第九章)城鄉統籌:武義模式元素之五

人的生存離不開居住,人類生存策略的不同機緣,使城鄉分離了幾千年。新農村建設要使城鄉走向融合,就要使農村走向城市化。縣域的城市化往往從縣城開始,進而帶動鄉鎮,再波及村莊,所以必須實行城鄉統籌。武義在新農村建設中以縣城的改造為契機,帶動了全縣的城市化,使城鄉統籌成了武義模式的又一個重要元素。

一、記憶:舊照片中的老武義

汽車進入武義地界,筆者就認不出武義了。進入武義百花山,更不見昔日百花山林場的真麵目,一眼望去滿目標準廠房。過了武義江本來一望無邊的農田,現在變成了漂亮的花園小區、氣派的工廠、休閑的溫泉,隻有塔山、北嶺風韻不僅不減當年,反而更加鬱鬱蔥蔥,發寶象龍塔依舊聳立在塔山之上,顯得更加挺拔。再抬眼遠望,高聳的火車站,明招溫泉大酒店,以及密密麻麻的建築群,這一切都告訴筆者,武義縣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