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13)(3 / 3)

對於武義城區的風貌,有兩句民謠十分有意思,一句說:“西門頭的壺山頂,東門腳的鳴陽樓,北門朝著北嶺洞,溪南灘大奶奶”。為什麼講“溪南灘大奶奶”,原來當時溪南什麼標誌都沒有,隻有早上在溪邊洗衣服婦女的兩個乳房隨著搓洗衣服的節奏而晃動,成了一道風景。還有一句說:“壺山口的風,鳴陽樓的鍾”,意思是壺山吹來的西風可以拂動縣城,鳴陽樓的鍾聲能響徹縣城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武義壺山鎮的一幅風俗畫。

二、規劃:武義城鄉統籌的設計與實施

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實現城市和農村的統籌發展、共同進步,必須借助農村城市化這把鑰匙,大力推動城鄉建設,努力實現城鄉互動、互補、互惠。改革開放以來,武義縣城鄉建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城鄉麵貌發生顯著變化,城鄉差距逐步縮小。武義縣農村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以縣城的改造為契機,以點帶麵,進而推動鄉鎮和村莊的城市化。20世紀80年代開始,武義以現有縣城和有條件的建製鎮為開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隨著武義城鄉統籌規劃的具體實現,武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下麵,我們就具體介紹武義城鄉發展規劃的內容及實施情況,和讀者一起傾聽武義進行城鄉統籌、發展城鄉建設的曆史腳步聲。

1.武義縣城規劃

武義的城市化曆程是從縣城改造開始的,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武義先後進行了三次縣城總體規劃。

(1)第一次縣城總體規劃

1982年,武義縣城進行第一次建設規劃,1983年10月編製完成。規劃期限近期至1985年;中期至1990年;遠期至2000年。規劃把武義縣城的性質確定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繼續加強輕紡工業、建材和砩石開采工業,積極開發食品工業的社會主義城鎮。城市規模預計為1982年現狀人口為2.29萬人,用地2.07平方公裏;規劃近期人口2.5萬人,用地2.57平方公裏;中期人口2.72萬人,用地2.94平方公裏;遠期人口4萬人,用地4.02平方公裏。

從1983年到1992年,在實施第一次發展規劃過程中,武義縣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改造了城區道路。拓寬和延伸了解放街,改造了熟溪北路,建設環城南路、溪南街、城腳路等城區主幹道路。回建或新建沿街公共設施和商業網點,如武陽樓、第一百貨商場、物資大樓等。第二,調整了城區的工業布局,改善了工業布點分散、零碎、占地過大的狀況,工業布點安置於熟溪南側山坡和城區外圍南北兩側。對棉紡織廠等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實施擴建和技改,提高經濟實力;把嚴重汙染環境的工廠(如酒廠等)外遷,改善城區環境。第三,建設了江山新村等新居民點,改善了居民和農民的居住狀況。城區人均居住麵積從1982年的578平方米/人提高到1991年的11.89平方米/人。至90年代中期,城區麵積由1982年的2.07平方公裏,發展到7.09平方公裏。第四,公共設施、商業網點有了增加和改善。新開辟小商品市場(城東路北口)、農貿市場(振興路北口)等專業市場,擴建了自來水廠,新建了工人文化宮、醫院門診大樓、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第五,新建了汽車站,改善了城區對外交通道路,開設了小型公交交通。六是重修了熟溪橋、發寶象龍塔和鳴陽樓等文物古跡,完成了北嶺公園一期建設。

(2)第二次縣城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