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15)(1 / 3)

變遷是曆史的必然。在改革開放中,武義緊緊牽住了城市化這個統籌城鄉發展的牛鼻子,推動了縣域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這場城市化變遷給武義帶來的影響是全麵而深刻的:

1.從“水從城腳過”到“水在城中流”

武義城市化變遷的曆程開始於舊城區的改造。武義舊城區地小路狹,麵積大約隻有2.07平方公裏,局處於熟溪北岸。曆史上的武義城牆沿溪而建,有南門、小南門和永豐門從城裏的朱何巷、橫街和永平巷通到溪邊,勾畫出來的是一幅“水從城腳過”的風景畫。

1980年,武義開始了舊城改造的第一次戰役。在這個戰役中,由於解放橋和勞動橋的興建,以及解放路的打通帶動了整個溪南的巨大變遷,當時以武義電影院的建成成了溪南的地標,緊接著開發了江山新村,東苑新村,沿溪一線許多新建築物拔地而起,1986年武義城區麵積發展為8.66平方公裏,使熟溪南岸舊貌變新顏,並從根本上改變了武義城區的格局,“水從城腳過”變成了“水從城中流”,使約800年前建成的熟溪橋橫跨市區中間,顯得分外妖嬈。

2.從“水在城中流”到“三山立城中”

“水在城中流”極大地改善了武義城區人民的生存環境,也激發了武義人進一步改造舊城的熱情。1992年開始,武義縣開始了舊城改造的第二次戰役。

這次役戰段的重點,一是向北開發縣後畈,興建了武陽路、東升路;二是改造了壺山下街和解放南路;三是改造了下王宅,興建了溫泉路。使武義城區向北擴大與壺山、北嶺相連,向東與火車站相連,向南開發了雙路亭,城區麵積擴大為10.84平方公裏。

與此同時,溪南一帶繼續向南擴大,於是地處溪南邊上的梅郎山逐漸被新城區包圍而被納入城中,興建成了梅郎公園,成了溪南一帶居民休閑鍛煉的場所。而熟溪湖畔公園,以及壺山公園的建成,更是使武義城得山水之靈氣。

更有氣魄的是從2000年開始舊城改造的第三次戰役,打通了北嶺隧道,把北缸窯一帶作為武義縣城的新城區,於是以金湖、銀湖為中心“塔山片”的開發,使本來立在城北外的壺山、北嶺和塔山立於城中。武義縣城在“水在城中流”之後,又發展成“三山立城中”,構成了新武義的大格局。按規劃,這一次舊城改造完成後,城區麵積將發展到35平方公裏。

改革開放20多年,武義縣城的舊城改造徹底改變了城區的格局,從“水從城腳過”到“水在城中流”,再到“三山立城中”,武義縣城從小變大,從醜變美,初步建成為一個秀美可人的山水城。

武義縣城的巨大變遷,使武義人大受震撼,2004年葉衛平從山區到縣城參觀了以後受到很大的震撼,他說:

我是一個出生在武義南部山區,又在南部山區任教了25年的普通教師。平日裏由於開會什麼的每年到縣城的次數也不少,但大多是匆匆而去,匆匆而返,隻是覺得縣城一年年變化著,並沒有多強烈的感覺。

可是,11月8日參加了縣委縣府組織的“喜看武義新變化”,我感到了強烈的震撼,我覺得我們簡直是與世隔絕了,甚至有一種“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覺。一夜之間,武義變了,變得我們都認不出來了。

想不到武義縣城,仿佛一夜之間變得那麼大,那麼漂亮。濱江廣場、壺山公園、百花山廣場,一個比一個有氣魄、有品味;塔山小區、棲霞花苑、思源小區,每個住宅區都是那麼典雅,那麼漂亮、精致,與大城市的住宅區相比也毫不遜色。

“思源小區”也叫“下山脫貧村”。我們剛下了車,便聽到有人叫“葉老師”。這不是西聯鄉石柱源村的邱春林嗎?邱春林家漂亮的房子看得我羨慕不已。“謝偉忠家也在這裏。”我又走進了西聯鄉水碓坑村的謝偉忠家。看著臉上寫滿幸福的,我的原先在深山老林裏的學生們,我真切地體會到“下山脫貧”這四個字的分量。

想不到鳳凰山工業功能區、百花山工業功能區有那麼多工廠。我算不出產值與稅收比例,但從參觀與聽取介紹中,我非常具體地、感性地領悟到,正是這些大片大片的工廠,成了教育的堅實後盾;正是這隆隆的機器聲,轉化成了我們工資單上不斷上漲的數字。

從熟溪時代到壺山時代,把壺山變成武義的花園,這豈止是一個城市的規劃,分明是縣委縣府領導大手筆、大氣魄的生動體現;“窪地效應,鯰魚效應,蛟龍效應”,不僅僅是武義工業發展的模式,更是縣委縣府領導智慧的結晶。

從各個工業功能區,從北嶺新區一條條筆直寬闊的大道上,我看到了武義的未來,我期盼明天的武義更美好。

四、城市化:武義城鄉統籌發展的主線

1.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貫徹“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的提出,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