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15)(2 / 3)

在黨中央提出的這“五個統籌”中,“統籌城鄉發展”被排在首要的位置,既說明了農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也反映出當前城鄉發展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由於傳統體製的障礙,中國社會城鄉二元對立的矛盾比較突出。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減少城鄉矛盾,促進城鄉優勢互補統籌發展,把城市化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中統籌城鄉發展,是相對於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言的,它要求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以城市化為主要手段,統籌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打破城鄉界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同繁榮。在現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統籌城鄉發展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麵:一是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二是統籌城鄉資源配置;三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城鄉社會事業。

2.城市化: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手段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隨著工業化而發生的經濟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的轉移,城市數量和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逐漸加強的曆史過程。

城市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手段,城市化以城鄉協調發展為目標,以體製和政策的城鄉統籌為基礎,把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市化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推動城鄉互動、城鄉交融、城鄉一體的城市化道路。城鄉統籌的城市化重在創造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係,營造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環境,其主要目的是要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使農村、農民分享城市化利益和經濟發展的成果。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推進城鄉統籌的城市化的基本原則,消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是推進城鄉統籌的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建立一個高度融合的城鄉空間布局,形成一個連續統一、網絡狀、多結點的區域綜合體,功能互補,協調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資源共享,統籌安排,協調供電、供水、交通、通訊、排汙、垃圾清運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區域關係。

3.武義縣城市化發展的背景和目標

2001年,武義縣對鄉鎮行政區劃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大大拓展了城鎮發展的空間,有利於資源、產業的集聚和重組。在武義縣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武義縣域經濟劃為4個經濟區:以城區為中心的東北部經濟區(含桐琴、泉溪、茭道、履坦等4個建製鎮),以柳城為中心的西南部經濟區(含桃溪鎮及西南各鄉),以王宅為中心的中部經濟區(含俞源、白姆等鄉),以新宅為中心的南部經濟區。並形成“一中心兩翼”的城鎮體係結構模式。“一中心兩翼”區域已建有縣經濟開發區、文教旅遊用品工業功能區、五金機械工業功能區等鄉鎮特色工業功能區,已形成開發麵積157平方公裏。在農業產業方麵已形成了名茶、果品、筍竹兩用林、高山蔬菜、蠶桑、苗木花卉、食用菌等12條特色農業產業帶,湧現了30多家有一定規模的農業企業。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村人口非農化步伐明顯加快,2003年全縣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達10萬人。到2005年底,全縣已有334個自然村、13887戶、4.125萬人口實現了下山脫貧,下山搬遷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搬遷到縣城與建製鎮附近,使資金、人口等生產要素迅速向城鎮集聚,促進了城鎮的發展。1998年以來旅遊業逐漸開發,已相繼建成了清水灣溫泉度假村、俞源太極星象村、郭洞古生態村等旅遊景點,直接拉動了餐飲、住宿、商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就業和各類要素的空間集聚。鄉村道路拓寬改造、硬化和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了農村建設,優化了城鎮的發展環境和集聚功能。

武義城市化的發展方向是因勢利導,積極納入長三角經濟圈、實現城市接軌金華、市場接軌義烏、產業接軌永康,武義實施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生態立縣三大戰略、打造梯度轉移的製造業基地、綠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生態旅遊會務度假基地、勞務培訓基地四大基礎、圍繞工業規模化、農業產業化、農民非農化、農村城鎮化四個目標,重點推進東北部區域、積極發展上鬆線、合理發展西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