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發展的目標是:到2010年,武義縣常住人口達到40萬人(含外來人口,下同),城鎮建成區人口達到2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50%;到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45萬人,城鎮建成區人口達到3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66%;通過產業、人居、旅遊等功能區有序空間分布,以區域間快速交通網絡為支撐,實現現代化氣息的縣城與城鎮、鄉村融合共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4.武義城市化發展的特點
走城市化道路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科學選擇。武義城市化發展的特點主要是進一步優化城鄉區域空間布局,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一是優化區域布局,著力構建“兩區一群一帶”的空間形態。“兩區”即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東北工業經濟區和以柳城、桃溪、新宅為重點的中南旅遊農業經濟區。“一群”即東北部城鎮群。“一帶”即沿44省道發展的城鎮帶。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集聚輻射能力。按照打造“浙中最佳人居環境”的目標和“三山立城中,江水穿城過”的城市空間理念,加快縣城建設,拓寬和完善城市發展框架,城市中心城區逐步向北嶺新區拓展,積極穩妥地對舊城區進行適度改造。加大城市道路、汙水處理、文體休閑設施和城市景觀等建設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三是完善基礎設施體係,提高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圍繞以縣城為中心,形成“東北部地區15分鍾交通圈,全縣1小時交通圈”的時空新格局。縣域引供水工程已延伸至桐琴、泉溪等鄉鎮,把鄉鎮和村莊已納入城市供水的網絡。今後五年,重點抓好“六線一網三站”工程建設,新建、改建縣鄉公路100公裏以上,規劃武義至義烏、履坦鎮至金華江東鎮的快速通道,構築好縣內、縣外交通新網絡。加快電力網建設,重點抓好“六大”電網建設改造工程,形成適應城鄉生產、生活用電需要的高低壓新電網。完成政府“三網一庫”信息化工程,在縣鄉兩級及縣機關各部門全麵推行智能化辦公,為構築“數字武義”打好基礎。
四是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以“十百工程”為抓手,分批開展村莊整治,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積極推進農村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公共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全麵提升農民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探索農民增收新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五是加快體製創新,實現人口快速集聚的新突破。要以體製創新為突破口,加強政策的導向作用,推進農村人口非農化、外來人口本地化,實現人口向城鎮快速集聚。加快戶籍製度改革,降低人口向城鎮集聚的門檻。全麵實施按居住地登記戶口的管理製度。
六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山川秀美、文明有序的新武義。強化生態體係建設,重點抓好生態公益林建設和牛頭山自然保護區申報建設工作,積極創建省級生態示範縣,力爭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縣。
近幾年來,武義縣在實施城市化戰略中,根據縣情因地製宜地進行了大膽的嚐試,找到了三個重要的支點。支點一:積極實施下山搬遷。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減少,近年來下山搬遷的成本有所提高。對此,武義縣將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通過完善下山搬遷政策,以零星搬遷下山為主,引導山區農民向中心鎮村集聚,今年力爭實現下山搬遷2250人以上。支點二:鼓勵農民進城就業。一是帶著技術進城;二是帶著資金進城;三是帶著勞力進城。支點三:大力實施中心鎮村建設,一是要強化小城鎮的產業支撐,二是要打破行政區域的限製,三是要善於整合資源。整合資源的目的是通過集聚效應實現資源共享,降低城鄉一體化的成本。武義在村莊布局規劃中,有4類村,即重點發展型、促進發展型、縷縮管理型和下山搬遷型。針對當前下山脫貧和村鎮建設中存在重複建設和資源閑置浪費的問題,武義縣已在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大框架下,根據“撤並小型村、撤除空心村、縮減自然村、建設中心村”的基本要求,著手編製和實施全縣村莊布局規劃,力求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十村示範、百村整治”等重點工程上。此外,還將通過布局調整和資源配置,使教育、衛生和其他社會保障體係更趨合理,發揮更大的效益。
因此,在人與自然協調建設中,武義正借助城市化這一主要手段,逐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共同進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康莊大道上邁步前進。可以預計,在不遠的將來,武義將把縣城周邊的桐琴、泉溪、履坦、茭道、大田和三個街道辦事處的外沿地區都納入縣城範圍,形成以目前城區為核心,係列特色城鎮群組合而成的“山水在城中,城依山水建”的大縣城格局,一個實現了城鄉統籌發展的現代化的大武義將以嶄新的麵貌傲然屹立於浙中城市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