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又是人與人的關係史,而人與人的關係史從一定的層麵去解讀就是人與人溝通的曆史。由此,千百年來,人類社會演出了無數威武雄壯、氣吞山河的曆史大劇。但是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或是悲喜劇,本質上都是人與人的溝通在起作用,溝通得好,就可能是喜劇;溝通得不好,就可能是悲劇;溝通得時好時不好,就可能是悲喜交加。簡言之,人與人的溝通往往決定了是和平還是戰爭。
人是熱愛和平的,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更是向往和平,追求和諧。而新農村建設,也正是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之後,中國農民追求和諧生活的另一種文化表達。因此,從本質來說,新農村建設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就必須溝通交流。
那麼,人與人的關係如何才能得到溝通和諧發展,武義新農村建設從政府服務、教育優先、下山脫貧、村務監督和文化活力五個方麵為人們提供了經驗,構成了武義模式人與人溝通和諧發展的基本元素。
(第十章)政府服務:武義模式元素之六
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中,如何協調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政府的角色和作用至關重要。武義縣委、縣政府近幾年來解放思想,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積極營造創新、高效、開放的服務環境,以服務群眾、服務經濟發展為己任,為武義經濟和社會的全麵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空間,實現了武義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這使得武義縣委、縣政府在廣大群眾和企業家中擁有良好的口碑,政府服務也成為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一個重要元素。
一、轉變職能:從管理走向服務
武義作為欠發達地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甚至趕超發達地區,必須要在改善和提升政府服務水平上下功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以創新、高效、開放的服務來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1.觀念轉變是前提
要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首先要轉變的是思想觀念。武義是個傳統的農業縣,重農輕商的意識比較濃厚,思想觀念的滯後是製約武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主觀因素。武義人大多安於農耕,缺乏經商和外出謀生的傳統。古縣誌中也稱武義人是“不為商賈、技藝、輕去其鄉”。因此,武義在發展意識上與周邊的義烏、永康等縣市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在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武義機關一部分幹部中還存在著一提發展就談困難,一幹工作就找框框,一拿措施就照抄照搬,一講改革就等待觀望,不論大事急事,總是慢慢騰騰,四平八穩,不講效率等現象。要實現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觀念轉變是前提。武義縣委、縣政府逐步認識到,如果不從根本上破除傳統上自我封閉的小農思想的製約,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武義就不可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擊前進。1995年以來,武義先後組織幹部群眾開展了“解放思想樹雄心、振興武義創大業”大討論、“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家談、培育“武義新精神”大討論等一係列思想解放活動,在討論中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強化發展意識、機遇意識、創新意識、開放意識這四大意識,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經過這一係列思想解放活動,武義縣幹部群眾逐步形成了與市場經濟和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開放、創新、實幹、自強”的武義新精神,從而為轉變政府職能,營造“人人思發展”的輿論氛圍創造了有利條件。
2.從管理走向服務
為轉變政府職能,從“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務型政府”,近幾年,武義縣大力塑造以服務為品牌的政府形象,把提升政府服務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
武義縣提出政府主要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是修“高速公路”,就是要創造有利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第二件是當“交通警察”,就是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秩序;第三件是建“加油站”和“修理站”,及時解決和排除發展過程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這三件事的核心就是“服務”,為基層、為企業、為群眾排擾解難,竭誠服務。作為地方政府,政府的主要職責不在於控製和管製,而在於掌舵和服務。服務樹形象,服務出效益,服務既是投資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種競爭力很強的無形資本。
武義縣政府服務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製定公共政策,進行有效管理,保證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之外,主要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其主要包括為企業做好既符合本地實際又體現上級精神的政策服務,做好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做好信息谘詢、產業引導,人才培育等各方麵的服務。經過幾年的努力,武義社會經濟的各項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政府服務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並直接體現出創新服務、高效服務、開放服務和重點服務這四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