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2 / 3)

二、創新服務:下山脫貧大跨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原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在考察了武義下山脫貧情況後說:“武義縣委、縣政府在工作實踐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本地實際出發,創造了下山異地脫貧這條經驗,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凡是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都應該積極創造條件,積極引導農民群眾下山異地脫貧,這項工作是一項德政工程,任重道遠。”

1.下山脫貧的引路人

“老董,你就是武義的毛主席啊!”這是武義一名下山脫貧普普通通的農民發自內心的感激話語。在武義,原縣扶貧辦主任董春法的名字在當地廣為流傳,在全縣4萬多下山脫貧的農民心中,董春法被稱為“我們武義的毛主席”。作為武義政府服務的“形象代言人”,10多年來,董春法走村訪戶,跑遍了全縣400多個移民下山村。隻要群眾一有下山意向,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他都要親自到村,與群眾座談,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給他們打氣、鼓勁、解決困難。為一個村、幾個農戶就要跑上幾十次的事舉不勝舉。董春法不計個人得失,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獲得了武義廣大群眾的衷心愛戴和擁護。在董春法身上,集中體現了武義縣政府轉變職能,創新服務的特點。

1993年,董春法調任武義縣扶貧辦主任。當時,武義縣脫貧致富的任務很重,全縣23個鄉鎮33萬人,有13個鄉鎮11萬人戴著“貧困”的帽子。這其中有8萬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區,8萬人中又有4萬人的生存條件格外惡劣,發展環境特別困難……

此時,董春法帶著辦公室借調來的另一位同誌小鍾,一頭紮進武義南部貧困山區訪貧問苦搞調研。整整3個多月,他們馬不停蹄地跑,到過13個貧困鄉鎮212個行政村700多個自然村的大部分地方,並重點深入30多個特困村走訪,靠自己的兩條腿翻山、越嶺、過澗。這些山村都坐落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冷塢中,走的大多是細細的羊腸小道。走訪的窮村越多,董春法的眉頭蹙得越緊,心情也愈是沉重。

3個多月的訪貧問後,董春法不僅目睹了貧困山區農民的窮困與艱辛,而且傾聽到了廣大山民要求下山脫貧致富的強烈呼聲。董春法用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花了幾十個日日夜夜,進行數字統計和情況分析,然後伏案疾書,寫下一篇洋洋灑灑的調研報告,上交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在調研報告中,董春法總結出貧困山區農民蝸居高山深山麵臨行路、上學、就醫、婚姻、郵電通訊、用水用電和發展經濟“七大難”;又分析了搬遷下山的種種好處。

武義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馬上召集縣計委、土管、城建、供電、財稅、民政、廣電等部門和13個貧困鄉鎮主要領導開會,論證下山脫貧的可行性,商討下山脫貧的有關政策和措施。1994年5月,武義縣人民政府6號令——《武義縣高山、深山農民居住遷移試行辦法》出台。董春法的構想成了縣政府的決策。一場轟轟烈烈的扶貧工程開始了。

然而,實施縣政府6號令,讓貧困山區農民搬遷下山,真正拔掉千年窮根,既要山民們能夠籌措到建設新居的一大筆錢,心甘情願地離開世代居住的老村;又要接受移民的平原鄉鎮幹部村民願意以最優惠的價格,提供口糧田、宅基地、菜地和建公墓的山丘,真是要多難有多難,要多麻煩有多麻煩。但董春法不怕難,不怕煩。他滿懷信心,日夜忙碌起來。翻山越嶺去宣傳、去引導,一個村一個村地跑,一家一戶地去做工作……

現在離武義縣城不過幾公裏路的金橋村,原本在40多公裏外的坦洪鄉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那是個光長石頭不長樹的荒山。年成好時,人均收入400元;年成不好,村裏的糧食連自給都不夠。1996年,董春法一次次地上山,和村民們商量搬遷的事。1997年,這個村終於陸續下山來。來到平原,看到這麼多糧田,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拚命地種糧食。對比荒山,他們已經很滿足了。可老董並不滿意,光種糧食能掙多少錢啊?他又開始琢磨起來。金橋村挨著縣城,種大棚蔬菜效益肯定好。年輕的村支書張餘勝告訴筆者:他跟我說是不是搞大棚蔬菜,我說這個事情好。收入真的比較高,象有一戶人家一畝田有一萬多,平均六千多。也是在那一年,老董還幫助村裏40多戶人家向金華市商業銀行貸款9.4萬元,發展養豬業。現在大家都忙著種菜、養豬、打工、做生意,日子越過越滋潤,家家都是三、四層的小樓房。老百姓讚揚說:“看到電視,年紀大的都說老董好,沒有老董,看不到電視。現在有線電視都有了,手機我們村今年有50來隻,總共隻有200多個人口,摩托車也有30來部。村裏那條路,我們取名叫金法路,金橋的金,董春法的法,表示感謝,金橋村人感謝董春法,叫金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