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3 / 3)

扶貧攻堅是一項全方位的係統工程。董春法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為了下山脫貧奔走聯係,為勞務輸出長途跋涉,為科技扶貧翻山越嶺,為遷移下山的新村取名,為造新房的山民出主意,為種植高山蔬菜選地塊、選良種,還請專家進行技術輔導……董春法也太會“做”了: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他都在忙,隻有工作日,沒有節假日。他妻子說:“我家老董,問他今天是星期幾,他肯定答不上來。”忙完了白天忙晚上,戴上老花眼鏡,學習藥材、高山蔬菜栽培技術;翻開筆記本,整理全縣扶貧工作的有關資料達10多萬字。

創新服務出成果,1996年,武義縣率先在全省摘掉貧困縣帽子。

2.武義縣政府創新服務的特色

武義縣委、縣政府所製定和實施的下山脫貧政策,是中國地方政府製定的第一個下山異地脫貧政策,可以說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它充分體現了武義縣委、縣政府的創新服務的特色。武義縣政府一改過去“輸血式”、“救濟式”扶貧方法,走出了一條下山脫貧、異地致富的扶貧新路。從1994年起,武義縣根據中央《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戰略目標,創造性地開始摸索“下山脫貧”的嶄新道路。相繼出台了《武義縣高山、深山農民居住遷移試行辦法》、《武義縣高山深山農民下山脫貧辦法》、《武義縣下山脫貧若幹問題的處理意見》及《補充處理意見》等多項政策文件,並堅持不懈地努力實施,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4萬多貧困山民擺脫了貧窮,走上了發展致富的新道路。

以下山脫貧為案例,武義政府的創新服務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勇於開拓,製度創新。以董春法為代表的武義政府幹部善於針對具體情況,實事求是,開拓思維,不拘泥於舊有的扶貧模式,而是在工作中大膽地動腦筋、想辦法,從個別山村群眾下山脫貧致富的成功實踐中總結、發展出下山異地脫貧的好路子來。武義縣政府服務中這種不拘泥於條條框框,大膽改革,進行製度創新,“第一個吃螃蟹”的首創精神使得武義的下山脫貧工作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武義經驗”不僅在金華市、浙江省得到大力推廣,而且還作為中國政府反貧困的一項典型實例,在聯合國反貧困大會上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高度重視。肯尼亞政府高級官員還不遠萬裏,專程來到武義進行實地考察,向武義“取經”,學習下山脫貧的寶貴經驗。

第二,自上而下,政府主導。下山脫貧的成功實踐證明,武義的創新服務的最大特點是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在縣域範圍內大力推動,政府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首先,武義縣製定了一係列具體政策來幫助山民解決在實際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依靠政策引導下山。在政府政策的正確引導和支持下,山區農民搬遷所需要的成本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在營造全縣的下山脫貧動員聲勢中,政府不斷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下山脫貧典型,經常性組織下山脫貧典型戶再上山進行“現身說法”,使山區貧困農民自覺下山的願望不斷增強。再次,以董春法為代表的武義幹部認真落實扶貧政策,勤勤懇懇,走家訪戶,引導、鼓勵、解答難題。最後,政府不僅多方統籌安排,努力解決下山後農民脫貧致富的問題,還通過社會籌資、部門單位籌資、結對單位援助等方式,獲得大量資金,保障了下山脫貧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高效服務:便民服務真便民

為規範和完善行政審批製度,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投資環境,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中共武義縣委、縣人民政府於2001年5月建立武義縣便民辦事中心,2006年8月更名為武義縣行政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中心”是武義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縣政府授予“中心”對服務窗口的管理、協調、服務、考核、監督等方麵的職能。根據“中心”的職能,“中心”內設兩個科,即綜合科和督查科,目前“中心”的成員單位由23個部門組成,工作人員65名,集中辦理各類審批服務事項100多項,中心實行“窗口受理、抄告相關、同步審批、限時辦結”的運行模式,努力實現“進一家門辦成、按規定收費、按承諾日辦結”。

進“中心”的各類服務項目實行“五公開、五製辦理、五件管理”運行機製。“五公開”即服務內容、申報材料、辦事程序、承諾時限、收費標準公開;“五製辦理”即一般事項的直接辦理製、特殊事項的承諾辦理製、上報事項的負責辦理製,重大事項的並聯辦理製,控製事項的明確答複製;“五件”管理即按即辦件、承諾件、聯辦件、補辦件、和退回件等五種形式管理。

“中心”宗旨:創良好發展環境,讓人民群眾滿意。

“中心”承諾:讓方便留給群眾,把麻煩留給自己;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當好政府“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