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2)(2 / 3)

四、開放服務:武義超市遍蘇南

1.離開“山頭”闖“碼頭”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武義縣三港鄉、大溪口鄉、柳城佘族鎮等6個南部山區鄉鎮的農民勇敢地離開“田頭、“山頭”,外出闖“碼頭”,在蘇州、常州、昆山等蘇南開辦小超市,迅速致富,並且親帶親、朋帶朋,形成了一股到發達地區開辦超市的熱潮,共開辦超市3000餘家,1萬餘人外出經營超市,2004年純收入達2~3億元,被稱為農民“超市現象”。

武義的農民為什麼能夠在蘇南的發達地區辦超市,而且越做越大?這還得從武義的自然經濟發展環境說起。武義縣南部6個山區鄉鎮均是浙江省欠發達鄉鎮,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差、資源貧乏、地處交通未稍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非常滯後,農民一直以傳統農業主要收入來源。最早走出去開超市的是三港鄉雙村的青年農民張仁平。張仁平所在的雙村與麗水交界,幾個相鄰的麗水村莊都有村民學溫州人外出做生意,到蘇南等發達地區經商。當時20多歲的張仁平有一個麗水的表姐夫在江蘇昆山開店。1995年上半年他狠狠心向家人和朋友借了2.2萬元來到昆山,在表姐夫幫助下,到當時台商紛紛湧入的昆山經濟開發區花幾千元租了20來平方米的小鋪麵,跟著表姐夫到批發市場進了一批食品和日雜用品,開起了一家自選小雜貨店。由於當時昆山的城市和開發區都在迅速擴張,人口急劇澎脹,類似的小超市又很少,店裏生意很好,甚至經常出現排隊買東西的現象。2.2萬元的投資幾個月就收回了成本,當年就淨賺了7萬多元。一年賺7萬多元對一個貧困山區的青年農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第二年,嚐到甜頭的他還了債之後,立即又投入所有錢,開了一家更大的超市。就這樣,滾雪球似地,從一年賺7萬、10多萬、30多萬,生意越做越大,幾年下來,就積累了百萬資產。張仁平的另三個兄弟看到他賺了錢,到他店裏考察之後,也紛紛於1995年和1996年到昆山開起了小超市,並都非常成功。四兄弟“開超市發財”的佳話在親戚朋友和鄰裏中迅速傳開,並紛紛模仿。在四兄弟幫助下,親朋和同村人一下子又在昆山開出幾十個小超市,並都迅速致富。就這樣,在相互帶動下,四鄰八村的農民都想方設法籌錢到蘇南開超市。特別是1998年以後,從三港鄉蔓延到大溪口鄉、柳城佘族鎮、西聯鄉、桃溪鄉、坦洪鄉等武義南部其他5個鄉鎮,許多村莊的大部分年輕人都已外出開超市,或在同村、同鄉人開的超市裏打工。武義超市起源地雙村隻有64戶,到目前已開辦了近70家超市。如今小超市經濟正以更為迅猛的速度在發展,當地70%以上的武義超市裏都住著正在找店鋪準備開辦超市的武義親友。當年張仁平兄弟的超市“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勢在蔓延。

目前,武義的超市已迅速遍布昆山、常州、蘇州、南京、張家港、江陰、無錫、吳江等地蘇南大部分市縣,並逐步向長江三角洲其他發達地區以及安徽、山東等省內經濟發達的城市發展。據初步統計,目前在昆山市就有1500至2000多武義人,經營著有一定規模的超市300多家,加上一些剛開張的小超市,共有400多家。常州有2000多人500多家超市,其他蘇南城市也大都有50多家或者100多家不等的武義超市,幾乎壟斷了蘇南地區的小型超市市場,蘇南所有的日雜用品批發市場上攢動的人頭中,密布著進貨的武義超市老板,站在市場上耳邊不斷傳來武義超市老板之間交流生意經時所講的方言“宣平話”。

由於經營有方,武義超市的規模在不斷壯大,許多人已從創業開始的幾十平方米的“夫妻店”,完成了原始積累,發展到中型甚至連鎖的現代化的超市,掛靠上海華聯、聯華等品牌,或者自己打造品牌,經營店鋪麵積達500平方米以上,甚至1000平方米以上,並且從郊區向市中心鬧市區發展。許多超市老板一人就開著幾家投資50萬元甚至100萬元以上的中型超市。有了資金積累之後,許多人轉向其他行業發展。三港鄉三港村的範忠林1996年18歲時考上大學未去讀,湊了2.4萬元,到上海浦東新區開小超市,迅速發展壯大,先後開過36家大小超市,最多時一人同時開著7家中型超市。積累了幾百萬資金後,從1999年開始,看到批發市場的前景,逐步從超市業退出,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商貿公司,做起了一級供應批發生意,公司2003年的年銷售已達7000萬元。他目前年僅26歲,從2.4萬元起家,短短幾年資產已達幾千萬,並逐步向酒店、娛樂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