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義縣南部6個鄉鎮的人口總數為67844人,據初步統計,長期在外打工的有15500人左右,從事超市行業的人數有1萬餘人,原本穿著草鞋、解放鞋,在山頭田頭砍柴、伐木、幹農活的山區農民,脫下“草鞋”,直接就成為一個西裝革履的“超市老板”。他們已在蘇南等地共開辦超市3000多家,2004年總計純收入有2多億元,已超過了武義全縣幾萬農民長期經營的10萬餘畝茶園的茶葉年產值。
2.武義政府開放服務的特色
目前,在武義的對外經濟活動(即“外向型經濟”)中,出現了三大主力軍,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北茶南珠中超市”。“南珠”,數千武義人南下到福建、廣東等地從事珍珠養殖,養殖水麵3萬餘畝,從業人員5000多人,產值達1億元以上。“北茶”,主要是把武義的農產品、茶葉推銷到北方市場,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以開茶莊為主。北京的更香茶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北京、河北、山西有40個連鎖店,銷售員工已有300餘人,2005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以上。“中超市”,即上文提到的武義農民群眾萬餘人在江蘇昆山、蘇州、上海等地開辦超市近3000家,全年總計純收入超過2億元。對於這一類主要由武義人自發在外地創辦的“外向型產業”,就象是嫁出去的“女兒”,作為“娘家”的武義縣政府,並沒有任其自生自滅、不聞不問,而是抱著開放、包容的態度,多方關心、鼓勵,不僅在縣域範圍內為企業主提供了優惠信貸、谘詢培訓等相應服務,還積極引導、完善管理,成立相關的合作組織,“把政府服務做到省外”,如協助創辦武義珍珠養殖協會,在昆山組織成立第一個異地武義商會和黨支部;不斷發展和壯大外向產業隊伍。武義縣委、縣政府這種開放、包容的服務態度獲得了企業主的一致好評,使他們萌生了“人在外地,心係武義”的情懷,他們中的不少人紛紛回鄉投資開店辦廠,進行二次創業,為武義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武義縣開放服務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積極引導,營造環境。2002年,武義縣三港鄉主要領導赴昆山等地考察了三港人在長三角開超市的情況,考察回來後,該鄉領導研究認為三港應當實施走出去創業的戰略,把山民們的思路引到鄉黨委、政府的決策上來。為此,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組織解放思想大討論,要求全鄉幹部群眾樹立開放意識,放遠眼光,敢於走出去,主動融入經濟發達地區。通過討論,在全鄉幹部群眾中樹立了“不求立足當地,隻求謀得發展”,“不怕遠走他鄉,隻怕足不出戶”的思想觀念,確立了“走出山區創新業,離開家鄉建家園”的新思想,從而引發了新一輪“走出去創業”的熱潮。武義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也及時對“超市現象”進行調研,積極給予正麵引導和支持,把它作為山區群眾轉移勞動力、快速致富的一條捷徑來推廣,為“超市經濟”的發展營造出十分寬鬆的外部環境。
第二,成立機構,協調關係。2004年3月,在武義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協助下,武義超市經營者在昆山市成立了昆山市工商聯武義商會和商會黨支部,這是武義縣首家異地成立商會和商會黨組織。武義商會成立後,為當地武義經商人士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的作用。它把有關分散的經營者組織聯合起來,促進了業內的團結協作,維護了經營者的利益,有助於擴大這一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同時,武義商會業注重加強與當地武義社會各界的溝通,為超市業主和準備外出開超市的農民牽線搭橋,提供信息,組織引導更多的武義農民“走出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