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3)(1 / 3)

第三,搭建平台,擴大影響。武義縣委、縣政府通過職業培訓等方式,積極為“超市經濟”搭建創業平台,並加強宣傳,不斷擴大“超市經濟”的影響。近年來,昆山武義商會、武義昆山黨支部會同武義縣有關部門,對超市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他們與縣教育局、縣人勞社保局合作,由政府出錢,聘請縣職校教師,對超市工作人員就學說普通話、經商中的禮儀、如何解決經商中的矛盾等問題進行培訓,並為1000多人頒發了上崗證。武義縣委、縣政府還加強宣傳引導,新聞單位也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典型,積極推廣“超市經濟”的先進經驗,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創立武義超市品牌,把“超市經濟”的影響推廣,使之成為武義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擴大武義超市在全國的知名度。目前,武義縣有關部門正在研究製定扶持超市業發展的政策,並組織農民舉辦超市業務培訓,開展農民“超市經濟”宣傳,為超市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五、重點服務: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武義縣的政府服務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重點服務”。重點服務就是為某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服務,前述下山脫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中心工作。當下,新農村建設成了中心工作。對此,武義縣不僅在組織形式上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更重要的是確定了八大工程,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這八大工程是:

1.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優化工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1)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化。堅持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擴大特色農產品專業化生產規模,強化綠色品牌經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科技體製創新,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積極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生態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優質米的同時,著力在茶葉、畜牧業、蔬菜、優質幹鮮果等產業確立競爭優勢,積極培育花木、筍竹兩用林、節木型食用菌、宣蓮、蠶桑等產業優勢,逐步形成農業塊狀特色經濟。不斷加強農業功能建設,積極開發和培育農業新領域,強化農業的生態功能、旅遊功能建設。

(2)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提高農業基地技術承載能力、抗災避災能力、投入產出能力為目標,通過增加投入,完善設施,改善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土地整理和建設用地複墾工作。積極引導有效的土地流轉機製,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繼續做好水庫山塘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全麵實施源口水庫和清溪口水庫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加快生態景觀林和生物防護林建設步伐,加大綠化造林和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示範和推廣工作。健全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治、防汛和森林防火應急機製建設,進一步提高監測、預警、應急能力。

(3)實施“強龍興農”工程,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發揮政府組織和政策激勵作用,引導農民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精心培育農產品知名品牌,推進農業集群專業化生產。實現品牌共建、技術共享、生產分工、運輸銷售集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強武義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大力實施農村富民工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1)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樹立“跳出三農抓三農”的理念,堅持增量提質並舉,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特色製造業基地建設,努力形成塊狀經濟優勢,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經有力的產業支撐。發揮武義中南部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旅休閑用品和食品加工、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且環保型產業,吸納農民進廠務工,獲取穩定的工資性收入,以減少農民來富裕農民。

(2)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施“興林富民”工程,實現增值增效。切實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繼續鼓勵發展“超市經濟”。進一步加強引導,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為超市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鼓勵更多農民“走出去”。加強外地商會工作網絡建設。

(3)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體係。製定切實有效激勵政策,吸引外資和社會工商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領域,扶持和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加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的培育力度,提高農產品精加工和深度開發能力。完善農產品銷售市場網絡。繼續推進生態農貿市場、集鎮市場等各類市場和商業網點的發展,加強與義烏、杭州、溫州、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農貿市場的聯係,促進農產品銷售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