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教育優先:武義模式元素之七
人與人溝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創建和諧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文化農民是關鍵。對此,武義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為了培養新農民,堅定地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從而形成了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一個重要元素。
一、朱呂講堂:武義教育的曆史輝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的武義之所以能把教育置於優先發展的地位,與這裏重教的曆史傳統是分不開的。
提起武義的教育傳統,鞏庭芝當仁不讓被放在首位。他原是山東東平郡須城人,後遷居武義曲湖,於斯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了大批武義學子,從而在武義曆史上留下“武義人士知義理之學自庭芝始”的佳話。然而把武義教育事業發揚光大,形成高潮的卻是呂祖謙。
呂祖謙在明招山為其母服喪守墓期間,武義學子紛紛前來問學,一時間明招寺成為武義乃至金華的文化傳播重地。之後十幾年間,呂祖謙斷斷續續在明招寺講學,並吸引了當時理學名家朱熹、陸子壽、陳傅良、黃幹、陳亮、葉適、陸九淵等來武義交流學術或講學,明招山一度成為南宋理學的研究中心,山中的花草樹木皆沾染文化氣息,吞吐文化芳香。根據《武義縣教育誌》記載,呂祖謙、朱熹、陳亮、葉適等學者曾經講學的朱呂講堂設在明招寺旁,在南宋朱呂講學盛極一時之後,至元明,因無人主持,講堂舊址湮沒無存。我們所見的講堂是經過清代兩次重建過的。現存的朱呂講堂被奉為武義教育的聖地。此次武義之行自然要尋訪朱呂足跡於明招山,講堂現存三進,繞過照壁,從南至北分別是頭門、傳薪亭和講堂。現在這裏已經成為後人緬懷朱呂的慰藉和武義教育曾經輝煌的見證!立於講堂的庭院中,置身在群山環抱,古木幽深之中,仿佛看到朱熹、呂祖謙等名師大家嫻然地端坐在講堂中,孜孜不倦的講解著各家理學精髓;仿佛看到莘莘學子擁擠在傳薪亭,或奮筆疾書記錄講師思想的精華,或眉頭緊鎖思考講師的某個論點,或麵露微笑頻頻俯首讚同老師的某個觀念;仿佛聽到靜謐的明招山中琅琅讀書聲;仿佛感受到明招寺周圍濃厚的學術氣息和愉快的學習氛圍。正是朱呂講學的遺風潤澤著武義大地,武義文風才從此興盛起來。
作為教育家的呂祖謙,留給武義的寶貴遺產,不僅在於他的教育實踐和成果,使這個封閉的半山區小城處處洋溢文化的芬芳,還在於他的教育主張對當代教育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一個“實”字,追求“講實理、育實材而求實用”;在他的教學過程中始終緊扣倫理道德教育不放;重視因材施教,強調教育學生時,必須根據學生的“氣質”、“工夫”以及“根性”、“時節”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注重教學中的“循循善誘”,擅長“切磨質疑”的問答式教學方式,倡導善疑。他的這些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影響依然深刻。今天武義的各類學校還基本秉承他的教育思想,明招小學更是以其“講實理、育實才、求實用”的教育理念為辦學宗旨,提出“重德,博學,善思,創造”校訓。
呂祖謙的教育實踐和思想給封閉的武義第一次教育的衝擊,給這個半山區送來了先進的文化。而乾隆年間,壺山小學堂的創建,是武義教育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
壺山小學堂於清乾隆三年建成,至乾隆十四年更名為武城書院,後又改為壺山書院,從而結束了武義“舊無書院”(《嘉慶誌》)的曆史。到了光緒二十八年,王式楨在書院的基礎上創辦“壺山小學堂”。在教育思想上,他秉承明招文化的教育精神,又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深刻意識到要挽救清末頹敗的中國,必須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振興國民教育,培養人才。在當時,王式楨頂住來自保守勢力的種種壓力,在武義知縣杜作航的支持下,終於創辦了壺山小學堂。壺山小學堂學製九年,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為武義當時的最高學府。開設國文、算學、經學(四書五經)、格致(理化)、英文、生理衛生、曆史、地理、體操、音樂、圖畫等課程。壺山小學堂的建立標誌著武義現代教育事業的開端,同時也開創了金華地區現代教育的先河。這也足以讓武義人為之驕傲,在教育上武義走在前端是有史可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