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呂講堂到壺山小學堂,從鞏庭芝到呂祖謙再王式楨,小小武義縣有如此燦爛的教育傳統,又有如此好學樂知的人民,教育優先在武義深有基礎。
二、武義教育優先結碩果
重教之風在新曆史條件下的武義得到弘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武義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重教的傳統轉化為教育優先的理念在武陽大地上傳播著、實踐著。特別是1996年時,縣委縣府領導大力提倡發展經濟,而經濟要發展,教育必先行。武義的領導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重點發展教育事業,保障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環境,提高教師待遇,經過10年的發展,教育優先結出累累碩果。
1.校園建設:教育優先的一流設施
校園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場所,教育優先發展,首先就應該是校園的建設。武義教育發展最直觀的表現就在於大力投資校園改建、擴建和搬遷,配備現代化教學儀器和設備。今天武義最漂亮、最氣派的房子在學校,全新建築的中學就有一中、三中、職校、教育中心、武陽中學、民族中學、下楊中學和東皋中學等等,如實驗小學等新小學就更多了。最先進的現代化裝備也在學校。筆者帶著驗證的想法開始考察武義的中小學校。第一個的考察目標是武義縣第三中學。
武義三中創建於1976年,設在武義江北上邵村地界,原名“武義縣城關中學”,1982年3月遷至武義城郊的白洋渡,2003年8月從城郊白洋渡遷移到縣城東升路276號,從而結束了長期在農村辦學的曆史。
轉到東升路上遠遠地便看到一處鮮豔奪目的紅色建築群,中間有綠樹成蔭,十一對羅馬式立柱構建的弧形大門寬闊而氣派,站在大門外看進去,陽光下耀眼的科技樓正吞吐著三中勤奮苦讀的學生。大門與科技樓之間空間很大,培育著各式花草樹木,修剪的錯落有致。向學校裏走去發現科技樓的前麵還建有噴泉花池,在綠樹紅花碧水映襯之下,三中雄偉的科技樓和教學樓平添了秀美。科技樓的右側是教學樓,左側後方是生活區,聳立著學生公寓和食堂。繞過科技樓,便是操場了,這裏有目前為止武義唯一的一個8跑道400米標準塑膠跑道。這樣的校園足以讓每個三中人自豪。
遷建之後的三中不僅校舍漂亮先進,教學硬件設施也更為完備,建有配套齊全的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和語言實驗室等。另外還單設勞動技能、音樂、美術專用教室。校藏圖書豐富,還建有電子閱覽室,基本可以滿足廣大師生的閱讀需要。
武義三中果然是校園優美,配套齊全,武義教育優先在這裏可以得到直觀上的充分印證。到其它學校,不論是剛完成遷建的學校,還是仍在舊址的學校,不論中、小學還是幼兒園,都校園整潔,布局合理,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實小、熟溪小學照片)
政府大力支持校園建設,社會各級也紛紛捐資參與教育投入。從1986年至2005年20年間,武義修建校舍共投入資金39220.9萬元,其中財政性撥款14734.8萬元,扶貧、社會捐資及自籌24486.1萬元。有了這筆資金,校園建設就可以順利進行。到2006年,武義全縣新增校舍建築麵積29.75萬平方米,占全縣現有校舍總麵積40.79萬平方米的73%,完成了37所中小學的遷建、擴建工程,實現了校園的規範化。完善了縣教育網站,有42所中小學實現了“校校通”,農村學校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鄉鎮所在地以上學校全部建有智能廣播、閉路電視、校園網“三個係統”,多媒體配備率達92%,各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全縣中小學計算機配備生機比達到11.4:1。
武義的校園建設在縣委、縣政府和武義人民的支持和投入之下有了今天的麵貌。目前,各校正在加緊實施以三改(改水、改廁、改食堂)、四園(學園、樂園、花園、家園)、五化(校園文化、綠化、美化、亮化、淨化)為內容的校園建設工程,使得武義中小學的飲用水、食堂餐廳、無害化廁所及校園環境建設得到較大的改善。
看過這樣的校園和硬件設施,武義教育優先的印象已然留在筆者的腦海中。有了一流的設施,先進的硬件條件之後,接著就要考察“軟件設施”——師資隊伍的素質如何?是否能保證教育優先發展結出碩果。
2.師資打造:教育優先的質量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