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5)(2 / 3)

3.教育水平:教育優先的直接成果

有了優美的教育環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就成為體現教育優先的最直接成果。20年前,武義縣幾乎村村有小學,鄉鄉有中學。這些學校往往人數不多,有時甚至一個教師,幾個學生加上一間舊的閑置不用的房子就是一個學校了。教學質量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縣教育主管部門在1991年開始進行布局調整,經過十五年努力,使辦學資源得到整合,全縣小學從1988年的483所調整到現在的38所,平均每所學校的學生數從58人提高到537人;初中從41所調整到現在的8所,校均學生數1531人;普高由7所調整到3所,校均學生數2261人。通過布局調整,有效整合和極大優化了教育資源,一個以縣城為中心,以中心鎮為支點,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的學校格局已經形成。

學校還重視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筆者考察的中、小學都突出教育實現學生全麵發展的特點。在明招小學,從設施齊全的舞蹈室、書畫室和手工成果展示室可以看出,這裏的教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遞,更重視健康人格和全麵發展人的培養。這一點在幼兒教育上體現最為明顯。筆者到到武陽幼兒園考察時,正好看到這裏暑期班的小朋友在上故事課,有個小朋友正繪聲繪色地講小紅帽的故事。她一邊講一邊配合故事情節做各種動作和表情。小朋友的表述能力和表演能力都很強,而且故事講得很有感染力。園長說如果我們能在開學之後來考察,會對這裏小朋友的表現更為讚歎。園長介紹說她們通過對合適的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加上適量的生成課程,形成園本化的課程。在教學中突出小朋友的主體地位,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並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創造性的培養和良好性格、溝通能力的塑造打下基礎,讓兒童在將來進入社會時能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重視全麵發展的教育讓武義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很快,一中早早被評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二中、三中也在教學上取得長足進步,分別被評為省三級和二級重點中學。全縣唯一的職業技術學校,也被確定為省三級重點職高。全縣有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4所,其中國家級1所,省級3所。實驗中學是多年的“省示範性初中”,實驗小學被教育部授予“有突出成果學校”稱號,武義一中、壺山小學被省教育廳授予“成果突出學校”稱號。3所公辦幼兒園,均為省、市示範性幼兒園,122所民辦幼兒園中也有2所被評為市示範性幼兒園。

上述的內容都隻是教育水平提高的外在表現,要衡量一個地區教育水平究竟是否有所提高,高考成績就是最有效的標尺。1997年-2005年九年間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專院校高校錄取人數為9357人,占9年應屆畢業生18276人的50.65%。2006年,武義普通高校上線人數共計1623人,其中本科上線人數達到1347人,比去年增加511人,武義一中上重點線195人,二中、三中則保持增長勢頭。

雖然上麵列舉的資料隻是教育優先表現在教育水平提高的一個部分,但以小見大,足見教育優先使武義的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4.特色辦學:教育優先的多樣發展

教育優先不等於搞一刀切,整齊劃一。武義立足縣域實際和發展的角度,在辦學上體現多樣性特點。能針對不同情況,不同需要,突出特色辦學是教育優先的又一文化表達。

武義的絕大多數學校都在努力追求自身的辦學特色。武義一中全麵培養高校合格新生的能力與水平穩步提高,還連續多年培養有合格的飛行員新生人才;武義二中老牌學校一直是武義南部人才搖籃;武義三中的美術教學早已名聲鵲起;武陽中學的“少體班”卓見成效;下楊中學的主題班集體教育活動紮實鮮明;實驗小學的書法教學成績顯著;柳城小學課外文體活動連年常抓不懈等等,每每引人入勝。

更突出的是,武義立足境內有少數民族——佘族聚居地的現狀,在南部山區的柳城佘族鎮推行民族特色的教育。1995年之前,地處武義南部地區的柳城五鄉一鎮有七所初中,大都分布在各鄉鎮政府所在地,辦學資金匱乏,硬件設施落後,教育質量低下,升學率全縣倒數第一。柳城區的佘漢人民盼望一所能改變山區落後教育狀況的現代化初中。金穗民族中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民族中學位於柳城西溪旁邊,從大門進去是一條林蔭道通到學校深處。統一白色牆體的教學樓和行政樓在陽光照耀下發出奪目的光澤。教學樓前是一個小型的花園,花種繁多,在宣蓮時節,這裏也可以賞荷。園中還有淙淙流水,小橋和亭子。佘漢學生在課間或漫步其中,或居高遠望,消融學習的疲勞。行政樓的後麵有藍、排球場,在學習之餘,同學可以活動一下筋骨,增進體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