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以來金穗民族中學立足民族地區的現實,辦學中體現佘族特色。為了搶救佘族文化,體現民族學校的特色,學校建有佘族風俗展廳,向佘漢學生灌輸佘族的民族知識,並向來訪者展示佘鄉風土人情,成為了解佘族概況的最好教育基地。展廳並不大,但卻是了解佘族概況的最好教材。這裏展有佘族服飾、發型、用品、器具等,還有一些珍貴的手抄本及彩繪的佘族起源故事圖解。就算完全不了解佘族情況的筆者,在瀏覽一遍之後,對佘族的基本麵貌已有了粗淺了解。為了更好保護和搶救佘族文化,學校還將在佘族學生中開展學佘語、唱佘歌、跳佘舞的培訓,使佘族兒童從小就樹立熱愛民族思想,掌握好本民族的優秀傳統風俗。並將征集、挖掘、整理出的佘族優秀文化編成地方鄉土教材,列入教育教學計劃,並提倡學校第二課堂教學融入講佘語、學佘歌等傳承佘族文化內容。
考察中,金穗民族中學校長葉衛平向筆者介紹了民族中學的創建情況:武義金穗民族中學從1993年12月提出興建申報到1996年9月招生辦學,僅兩年半時間就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大力支持,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捐資,共受捐助600餘萬元,還有其他方式的支持。因其大部分啟動資金來自中國農業銀行的捐贈,故名“金穗民族中學”。現在,座落在佘鄉的金穗民族中學已成為金華地區教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弘揚武義最燦爛文化——明招文化,打出明招旗號辦學,並在辦學過程和教學實踐中突出明招特色。在明招文化的影響之下,原白溪小學於2003年更名為明招小學,把傳播明招文化作為學校的責任,在辦學上也體現鮮明的明招特色。首先邀請明招文化的專家學者來校就明招文化進行探討,編寫校本教材《明招傳薪》;其次,近幾年每逢清明時節,全校師生會徒步到明招寺敬仰明招文化,尋訪朱呂講學的足跡,走進明招文化,走進明招曆史。還有就是學校建設處處體現明招特色,正如筆者看到的,明招小學把呂祖謙塑像請到學校裏來,並把他的基本教育思想“講實理,育實才,求實用”作為辦學宗旨。教學樓的走廊裏還張貼著呂祖謙的教學思想,讓明招文化的馨香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學生的心靈。筆者實地考察了明招小學,感受了其明招遺風。學校位於武義城東郊,在這裏,武義江、永康江、小白溪三川交彙賦予它水的靈性,武義文化聖地明招山更是給予它山的壯美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進入小學並不氣派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呂祖謙的塑像,以他一貫的寬闊胸襟迎接著每一個明招的學生。塑像底座上刻有呂祖謙教育理念“講實理、育實才、求實用”,這也正是是明招小學的辦學宗旨。兩幢教學樓整齊排列,中間種有花壇。教學樓的走廊牆壁上張貼著名人警句,最多的是呂祖謙的教育名句。明招小學留給筆者的印象是學校雖然不大,卻設施齊全,智育和德、音、體、美的教育並重,而且辦學特色鮮明,把武義最燦爛的明招文化請進校園。
同樣以“明招”命名的還有明招幼兒園,是明招小學的校辦幼兒園,小學的領導目光如矩,能審時度勢,把堅決走特色辦學的道路,把明招文化傳統融入現代教育,同時為小學和幼兒園贏得名氣,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條件。
特色辦學還體現在立足為縣域經濟服務,培養技術工人、文化農民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近年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
政府大力支持下,職業技術學校,越辦越好,現在學校正在加緊雙路亭黃柏泉(原一職校)校區的擴建,縣城慶同路18號(原二職校)校區很快就要全部搬遷過來。黃柏泉校區地處縣郊,發展空間大,而且環境寧謐,沒有鬧市的嘈雜,適合發展教育事業。
目前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綜合教育、美術、機械、電子電器、計算機及應用、旅遊服務與管理、烹飪、財會、文秘、戲曲表演、舞蹈表演、綜合藝術、器樂、商貿營銷等14個專業,各專業優勢明顯,精彩紛呈。例如綜合班今年來高考平均升學率達80%以上;機電一體化專業為市級示範專業,與全國近20家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書,畢業生供不應求;烹調專業創辦於1989年,畢業生遍布武義、溫州、杭州、廣州、西班牙等地星級賓館飯店,不少由廚師到老板資產已逾數百萬。尤其是“蘭香藝校”名聲在外,大力培養婺劇新苗子。
對於新農村建設而言,職業教育育才是直接產生效應的教育形式。
文化的多樣性使武義的民族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再新農村建設中開出了特色辦學之花。
三、教育強縣:武義教育優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