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7)(1 / 3)

該村有一組1995年的統計數字:村民人均收入380元,全村42個光棍漢。8年連一間泥木結構的房屋都沒有建,7年沒有一戶娶過親,6年沒有出生過一個小孩,全村人口10年間下降9%。5年沒有一個高中生。對此,村民憂心忡忡:最擔心的是就此長期下去,九龍山村會逐步消失,自取滅亡。他們自己有自己的順口溜,“九龍山,九龍山,十年九年旱,有女不嫁九龍山”。外地人講:“九龍山山高,路彎彎,全村都是光棍漢,沒有錢又沒有糧,要想發展難上難”。村裏的人講:“風調雨順種點糧,幹旱年份吃飯難,村裏姑娘往外嫁,大齡小夥娶親難。”九龍山的艱苦生活可見一斑。

2.羊虎坪:老虎出沒的地方

羊虎坪村座落在海拔1098米的大山深處。1930年5月,番號為“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的宣平北營紅軍在這裏揭竿而起,建立革命根據地。羊虎坪村有六位村民參加了紅軍,其中紅軍戰士祝樟海在村裏煉火藥時犧牲,成了革命烈士。1937年,粟裕帶領紅軍挺進師在這一帶開展武裝鬥爭。紅十三軍北營進行了英勇的“金公岩戰鬥”和“下楊戰鬥”。30年代,羊虎坪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惡劣的生存環境讓人們看不到任何希望。從1991年開始,經過八年“抗戰”,每人投工投資3100元,修了一條6.3公裏的機耕路。然而由於山高路曲,路修了又塌,塌了又修,靠修路並沒能最終解決“七難”問題。1998年,全村11年沒有娶親,8年沒有小孩出生,人均純收入484元,隻有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1)打虎還平安

1958年11月的一天,五隻老虎進村闖戶拖走兩隻狗、一頭羊。村裏很快組織有八個人的打虎隊。把其中兩隻老虎打死,另外三隻落荒而逃。董主任給我們描述了那個場景:

兩隻老虎被打死,一隻是被從屁股打死的,它在逃的時候,被火藥槍一下子嘣的到屁股上打進去,打死的。另外一隻,它還追人,我們去打它,結果那個人爬到樹上去了,那隻老虎,正好兩隻前腳放到樹上,它好象也想爬上去,爬到樹上的人用槍朝下來,往它一打,就把它打死了。那個時候武義正好與永康合並,兩隻老虎,兩個架子做起來,抬到永康開慶功大會,表彰,一個人獎勵一件解放軍穿的衛生衣,很厚很暖的那種,還有一人一個小紅包,是幾塊錢的。慶功會開完就把老虎抬到街路上,當場就剝掉皮,把虎肉賣掉,賣了那個肉以後,有一個人就提議說老虎肉我們都沒吃過,帶一點回去吃吃,就一個人就帶了一、兩斤老虎肉回來吃掉。

從此,打虎的故事一直在羊虎坪的後代中流傳開來,它反映了人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意誌,更重要的是顯示了羊虎坪村危險的生存環境。

(2)嫁女不嫁羊虎坪

羊虎坪有個祝金田,1943年生,當了十八年的村書記,老婆是俞源人,名叫俞生花,當時俞生花的兄弟姐妹都不同意,而他爸媽為了保持老親的關係,硬把女兒嫁到了羊虎坪。結婚後,生下了二個孩子,俞生花無論如何不肯把孩子留在羊虎坪,從小就把孩子寄養在俞源外婆家。婚後幾年,俞生花很不習慣羊虎坪的生活,總是責怪父母,而鄰居也說:“會生女兒,不會嫁女兒,嫁到羊虎坪聽老虎;會生女兒,又會嫁女兒,嫁到平原聽鑼鼓”因此,羊虎坪村許多大齡男青年娶不到老婆,隻能當光棍。

(3)名字的寓意

羊虎坪這個村名,後來改成陽鋪平(搬遷下山後又改名為陽光村)。每次改名都反映了村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解放後,羊虎坪人每人分得了一部分山地和水田,有了生命的基根。但是在高興之餘,羊虎坪人覺得羊虎坪這個村名不好聽,是羊、虎的坪。於是醞釀著給村子改名。當時,全村除了一戶人家是小青瓦房外,其餘都是茅草鋪。有人起了個諧音名,叫“陽鋪平”,其寓意大概是太陽普照著茅草鋪。

羊虎坪村子裏沒有水田,土改時分的每人兩分水田遠離村子6公裏以外。1992年前,國家給村裏每年1.25萬公斤返銷糧。加上自己種的,每年人均約有一百公斤大米,不足部分靠山地裏種的玉米和番薯。青黃不接時分,村幹部常組織成借糧組,分頭借到15公裏以外。國家對糧食放開後,隻得到市場購買。到1998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僅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上山的路沿著山坑水,彎來彎去要過18趟水。挑擔不能用籮筐,如用籮筐,不少地段你得橫著走。

沒有水田的村民朝思暮想有一天擁有水田。村民把這種夢想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祝勇平父親兄弟六人的名字分別叫“開田、記田、管田、俊田、五田、六田”。生第五個孩子的時候爺爺死掉了,祝勇平的太公去世了,爺爺就不會取名字了,就把第五個孩子叫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