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7)(3 / 3)

搬遷下山後,農民的生產、生活觀念有了根本改變,人的素質有了顯著提高,許多農民從山頭、田頭、欄頭轉向碼頭、街頭,有的還開了商店,辦起了工廠。下山農民成了武義工業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全縣約有60%的搬遷下山農民就近進廠或外出務工,下山農民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寬。據統計,截止2004年1月,武義縣3.3萬農民下山後,35%的勞動力進了企業,均一年增收4000多元。一係列的數字表明下山脫貧使昔日的山區農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山上山下兩重天

來到新九龍山村口,我們也許不敢相信眼前的這一幕。新九龍山村傍山依路,座落在44省道上鬆線公路邊。離省道一百米遠的就是新九龍山村了,遠遠看到村前道路兩邊各立有一塊石碑,一塊上刻“新九龍山”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另一塊刻著“下山脫貧好”五個大字。兩塊碑都意在讓子孫後代牢記共產黨和政府的恩情。進得村來,隻見新村前後五排共60多幢新樓房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就是九龍山村村民的住宅。

其中,右邊第一排樓房是村委會辦公大樓。辦公樓至今仍掛著兩條橫幅:“爹親娘親,黨和政府最親;千好萬好,下山脫貧最好。”展現了人們對共產黨的無限感激之情。支書帶著我們辦公樓上走,當時一樓的機器聲還是吸引了我,一問,才知道是個加工運動服的來料加工廠。工人都是婦女,其中20多位是本村人,一位婦女說,“在這裏工作,很方便,既能賺錢,工資一個月有700多塊,同時離家很近,平時可以照顧家庭,家裏有事可以隨時跑回家。”對於村莊的變化,鄧書記娓娓道來:

在山上的時候電風扇、摩托車什麼都沒有的,在下山以後那個摩托車也很多了,基本上是60%都有了,電冰箱也有了,每家也都有電話。汽車也有了三輛了,都是個人的。反正下來以後,交通便利了,都很好了。那個七大難不再難了。以前是68戶,現在也是68戶,原來189人,現在有230人,增長了41個,41人裏麵討回的老婆有28個,其它都是新生的小孩。九龍山的老百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主要是觀念改變了,在山上就是砍砍柴火燒燒飯,砍砍木頭燒燒炭,今年能夠過得去就好了,不想那個發展。下來後觀念改變了,人家造了一層我們也要造啊,人家造了三層我們也要趕上去啊。經濟增長了,原來不到380元,現在都4000元以上的了。糧食總產量從原來的6萬,提高到了20萬,下揚一村、下楊二村,沒人種的田,我們都接過來種。到處用的都是自來水,電燈想用多久用多久,這個自來水是一個風景區裏引出來的,坐車也很方便。第一年把房子造好了,吃喜酒時,走親戚時,都是騎自行車去的,就是有個十裏二十裏的也都會騎車去,表示農民很開心。跟以前比,我們自己跟自己比那是很滿意的了,跟人家比我們還是相差很遠,與自己比,那我們就是共產主義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現在也可以有菜買,以前在山上隻有一點馬鈴薯吃的,下山了早上都是有肉送來的,菜送來的。每家都是煤氣了,養雞鴨前幾年還養,現在都不養了。如果家裏人多的就還養一頭豬,給剩菜給它吃。早上有賣肉的賣早餐的賣豆腐的,都送到家門口了,小孩子讀書也有車來接送的,早上接去,晚上送回來的。條件完全變了。

說完之後,鄧書記給筆者一份資料,裏麵記載有: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從當年的人均收入380元,到2000年人均年收入1478元。2005年人均收入更是達到了4000多元。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從96年6萬增加到18萬餘斤,全村在外麵打工的有66人,分別在杭州、永康、義烏、武義、本鄉磚瓦廠等地,1999年2月9日,新村裏舉辦了6對中青年的集體婚禮。到目前為止已有20多個光棍找到了對象,14對已經結了婚,人口在計劃生育規範內從189人增加到230人。下山後產生了4個大增加十大變化,四個大增加是:人均收入大增,糧食總產量大增,外出打工人數大增,人口大增。十大變化是:一是環境發生大變化,二是觀念發生了大變化,三是發展經濟的條件發生了大變化,四是村級領導班子的精神麵貌發生了大變化,五是通水通電通路通廣播通電視發生大變化,六是兒童上學難發生了大變化,七是村民有病就醫難發生了大變化,八是村容村貌住房條件發生了大變化,九是青年婚姻難發生了大變化,十是農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大變化,了解到這些變化,我們不僅感歎,“果然是山上山下兩重天。”

2.下山脫貧命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