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五百年,下山三五年”,這副對聯道出了全縣下山農民的共同心聲。
三、反貧困戰略與新農村建設
在下山脫貧政策出台之前,為了山區人民早日脫貧,各級黨委、政府想了不少辦法,也積極進行了多種努力。給錢給物、無償捐助、掛鉤扶貧、開發扶貧……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開山鑿路,架線通電。貧困山村的人民也付出了極大熱情和努力,在改善交通方麵修了橋鋪了路。這一時期的扶貧走過了兩個階段:一是輸血階段,直接向貧困地區輸送扶貧資金和物質,實際上是救濟扶貧,其結果是能救一時“火”、難解長遠困,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等、靠、要”思想。二是造血階段,即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新興產業,搞活經濟。然而,對於那些“地無三尺平”、“打個電話都要跑幾裏路”,自然資源非常貧乏的深山僻坳,“血”卻很難造出來。前些年縣裏在山區“造血”扶貧,基於“無工不富”的想法,號召山區農民發展工業,但是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嚴重製約,結果隻能搞一些木材加工,到頭來,農民沒有富起來,反而把昔日長滿樹林的山坡開發成荒山禿嶺,對自然環境造成更加嚴重的破壞。
事實表明,不管是“輸血”還是“造血”,都無法讓身居貧瘠高山的農民擺脫貧困。政府部門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後,認為要從根源上改變貧困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應該引導和鼓勵他們搬遷下山,異地脫貧。這就是“下山脫貧”這一具有曆史性意義的反貧困戰略。筆者認為,在此可以把它稱為“換血”戰略。也就是通過遷移下山,到平原安家定居,永遠告別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貧窮的高山,把過去的“血”通通換成今天的新鮮血液,改變了農民最基礎的生存環境,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那麼,怎樣成功地實現“換血”呢?武義縣致力於下山脫貧的“三個著眼”和“五個結合”。
“三個著眼”著眼“下得來”,注重“兩個優化”首先是優化政策,加大對下山脫貧群眾的扶持。其次是優化服務,為下山脫貧群眾提供更多方便。二是著眼“穩得住”,注重“三大轉變”,第一個轉變,搬遷方式由整村搬遷為主向整村搬遷和零星搬遷並重轉變;第二個轉變,安置地點由分散安置向集中安置轉變,引導支持下山群眾向中心村、中心鎮遷移,在這些地域規劃、建設功能完善的下山脫貧小區;第三個轉變,政府資金投向由分散扶持為主向統分結合轉變。三是著眼“富得快”。
突出“五個結合”,一是下山脫貧與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相結合,跳出“三農”抓“三農”,通過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來轉移山民、減少山民、提高山民、富裕山民;二是下山脫貧與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工程相結合,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拓寬農民的就業門路;三是下山脫貧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四是下山脫貧與發展來料加工業相結合,來料加工業是“兩隻手”的工業,是沒有圍牆的工廠,不需要大的資本投入,可以不離鄉離土而有效解決山區農民的隱性失業問題,特別是可以讓那些年紀較大的或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也能實現就業;五是下山脫貧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農民搬遷下山後,充分開發利用舊村巨大的生態資源,也是下山群眾致富的一大有效途徑。
通過這三個著眼於,武義縣的“換血”式扶貧方法取得重大成果。山民不僅僅是改變了生存環境,而且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從“山民”變為“市民”,這種“換血”就是武義的反貧困戰略,由於這種辦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生存環境,所以,十多年來,武義下山脫貧的村莊,沒有一村、也沒有一戶重新搬回山上生活,也幾乎不存在在山下找不到經濟來源的家庭。
有學者指出,反貧困戰略有以下幾種,帕累托(Ⅰ)式戰略,帕累托(Ⅱ)式戰略,卡爾多(Ⅰ)式戰略,卡爾多(Ⅱ)式戰略,庇古(Ⅰ)式戰略,庇古(Ⅱ)式戰略等。其中,帕累托(Ⅰ)式戰略是指如果反貧困戰略實施的結果是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的福利都增加了,這也可說是最佳的反貧困戰略。武義縣下山脫貧戰略可以說就是這種最佳的反貧困戰略。
四、下山脫貧的反貧困意義
武義下山脫貧的成功範例,被納入《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10年》畫冊,作為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地球峰會”的交流材料。2003年4月,肯尼亞省長代表團考察了武義縣的下山脫貧工作,對武義縣的扶貧攻堅戰略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中央省省長拉布魯說:“今天我們親眼看到了武義下山脫貧農民下山後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肯尼亞與武義南部山區十分相似,武義經驗值得借鑒。”2004年5月21日,在省農辦與武義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的“下山脫貧工作十周年”座談會上,與會的領導、專家、學者紛紛稱讚武義的下山脫貧工作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一個創舉。2004年5月,在上海召開的全球扶貧大會上,武義下山脫貧工作作為典型在大會上作了書麵介紹,下山脫貧經驗向全世界作了推廣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