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變征服自然為順應自然:下山脫貧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策略
武義下山脫貧的另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對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由於自然環境的製約,貧困山區農民的生產方式大多靠山吃山,砍伐林木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過著“砍砍柴火燒燒飯,砍砍木頭燒燒炭”的生活,而且大多數山區土壤貧瘠,自然恢複非常緩慢。同時,為了改善山村的交通條件,開通致富之路而大興交通工程。但是事與願違,往往是“修了一條路,毀掉一片林,窮了一個村。”因此,山區的生態環境愈益受到破壞,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自然產生。
如今,通過十多年的“下山脫貧”的成功實踐,高山深山的群眾搬遷下山,到平原安家落戶,有效地緩解了山區貧困人口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保護了山區植被;同時實施退耕還林、退宅還林等政策,又優化了生態環境,如今的高山到處呈現出一片蒼翠欲滴的景象。對此,董主任也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說:
下山脫貧有利於生態保護,生態保護是直接的,因為過去我們這些山區老百姓啊,在山上一年到頭你問他幹什麼,砍砍柴火燒燒飯,砍砍木頭燒燒炭。柴火砍掉了,木頭砍掉了,那山上就等於光頭了,光頭以後就要發生泥石流,山洪暴發,河流都堵塞,環境被破壞了嘛!那下山脫貧跟這個保護環境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我們原來林業局局長,他跟我開開玩笑,最近我們那麼多山上的農民下山了,脫貧了,我聽說他們要給你鑄銅像,不管以後他們要多少銅給你鑄銅像我都給你負責,生態環境好得多了,光禿禿的山都沒有了。因為我們328個山區的村搬掉了,14315戶農戶,43729個人口搬遷下山,這4萬多人過去就是在山上,砍砍柴火燒燒飯,砍砍木頭燒燒炭,就是這個道理,有些村他要修那個機耕路,修這個機耕路我們也給編了兩句順口溜,過去不是有一句話嘛,“要致富,先修路”,這個話在一定的範圍內有道理,但不是絕對的,有些貧困的山區是沒用的,那結果就會是修通一條路,毀掉一片林,窮了一個村,也是很實際的。路修上去了,木頭也砍光了,山上那些草也壓光了,因為那個山上修路都要石頭打下來,那麼大的石頭從上麵滾下來,那樹林也壓光了,草也壓光了,要花好多年時間才能恢複回去。
下山農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長,甚至數十倍增長。武義縣下山脫貧與退宅還耕、退耕還林相結合。截至目前,已有42個行政村、171個自然村完成了退宅還耕,共增加耕地麵積2277.65畝,全縣森林覆蓋率也從過去的68%提高到如今的70.8%。下山脫貧為武義縣的生態立縣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我們長期以來強調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犧牲了生態環境。實踐證明,這種做法隻能得到一時的好處,從長遠來看,是十分不明智的。因為隻有人與自然協調平衡,才能獲得人類的長期發展。武義縣下山脫貧走出了一條既有利於人類發展又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雙贏的脫貧之路。
2.變強迫命令為宣傳疏導:下山脫貧中人與人關係的成功協調
“誰來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狀態,也就是說,除了貧困人口是必然的參加者之外,誰是反貧困的行動主體?我認為政府是反貧困行動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體。”“政府通過幹預和選擇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有利地影響反貧困的進程。”不可否認,政府在扶貧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武義縣成功地實現了下山脫貧,得益於他們有一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政府領導班子。
其實,在執行下山脫貧政策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其中之一是幹部與群眾的關係,如果幹部沒有深入調查,就不一定作出令群眾滿意的決策。二是下山農民和接納地群眾的關係,如果接納地群眾因為接納下山移民而減少自己的經濟來源,又沒有得到其他的補償,就會拒絕接納下山移民。三是山區農民自身的心理矛盾。我們中華民族曆來是個安土重遷的民族,即使是在外地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也常有“葉落歸根”的傳統思想。因此,雖然住在山上自然條件極度惡劣,不適宜人類的生存發展,但是傳統的觀念再加上對在搬遷地生活條件的擔憂,製約著一些人遠離故土,到另一個地方安家落戶的決心。這些關係錯綜複雜,稍微解決不好,就會影響整個搬遷下山的計劃。九龍山村鄧壽明老書記的經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吳桂清在田野日記中記載了鄧書記動員群眾下山脫貧所經曆的重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