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街道在武義縣所有鄉鎮中區位最好、交通最便利,是省級開發區,近年來因為工業發展征用土地,不少村莊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土地資源變成了貨幣資本。村民認為,這些財產是全村共有的集體財產,不是村幹部個人的財富。針對村幹部違法亂紀、濫用手中職權進行貪汙腐敗的行為,老百姓意見很大。他們說:“這錢是我委托你管的,你怎麼能亂用呢?”於是就造成很多上訪現象。我們鄉鎮基層幹部麵對老百姓提出的問題感到非常非常棘手。村民的利益我們肯定要保護,他們的訴求我們要支持。但我們在沒有查到確鑿證據以前,還是要保護村幹部,村裏大量的村務工作還要依靠村幹部去做。下麵一來信,我們就去村裏查。村幹部就會說,“你們不相信我們?我們幹脆不幹了。”一方麵,村幹部意見很大。另一方麵,群眾說你們官官相護,我們來上訪,你們不解決。你不解決我們就到縣裏,再不解決我們就到省裏,甚至到北京。其實,群眾的上訪,表明了一種民間的、自發的村務監督製度已經形成。他們抓住村幹部的問題,找幾個挑頭的,去訴求民主的權利。這是明擺著的現實,我們不可能去壓製它。因為沒有必要的監督製約,造成村幹部紛紛落馬,包括一些原來廉潔守紀的黨員幹部。我們在一線的鄉鎮幹部就象救火隊,焦頭爛額,那裏上訪,那裏出了問題就往那裏去查。我們鄉鎮幹部就是在幹群關係緊張的夾縫裏求生存,兩邊都不是人。後陳村的問題特別嚴重,前後兩任村領導都是因為經濟問題而下台或是被查處,群眾上訪接連不斷,矛盾十分尖銳。現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廣,很多村子也出現了象後陳的情況,如果沒有監督的機構,肯定會出現很多問題。當時因為缺乏民主管理,我們街道很不穩定,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有的村整個都是你爭我鬥的,都是不斷上訪的,村幹部哪還有心思去做工作啊?後陳不斷上訪,對鄰村也有影響,鄰村也開始動起來。不要說正常的工作,連一些突擊性的工作,如征用土地,街道都不敢去做。村幹部也回避,駐村幹部也不敢動員。我們白洋街道2003年一年就被查處了五個村的主要領導幹部,占到我們轄區總數的五分之一啊!街道黨委年終時開會時,覺得問題很嚴重,形勢十分嚴峻。於是,我向縣紀委主動請纓,希望上級給予支持和幫助。我們街道隻是縣裏的一個縮影,縣裏其他鄉鎮也和我們街道一樣,問題很多,上訪不斷。於是,我們在加強村幹部的監督管理和廉政建設方麵的願望和縣紀委不謀而合了。
針對村官腐敗和群眾上訪不斷的問題,武義縣委決定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機製和製度建設作為2004年重點工作,並選擇問題較多、矛盾複雜、幹群關係緊張、當時上訪量居全縣第一的白洋街道後陳村開展試點。
後陳村毗鄰縣城,347戶888人,村集體經濟主要來源為沙場、茶葉園、魚塘發包和集體房租。從2000年以來,因為省級高速路和武義縣開發區征用後陳村的土地,該村有土地征用資金的收入1000餘萬元。
由於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導致了前些年後陳村各種矛盾重重,村民和村幹部的矛盾升級,村民上訪不斷,甚至發生把派出所來執行公務的警車掀翻的衝突,成為遠近聞名的“問題村”。前後兩任村支書都是因為經濟問題而下台或被法辦。武義推行村務監督製度的實踐,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2003年11月,武義縣白洋街道的工辦副主任胡文法臨危受命,到後陳村兼任村支書。為醫治後陳村財務問題混亂的頑疾,受群眾自發組織開展村務監督的啟發,胡文法到後陳村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一個村民財務監督小組,對村兩委的每月財務支出進行審核簽字。這成為後來村務監督委員會的雛形。
2004年2月,由武義縣紀委宣教室牽頭,白洋街道協助,成立專題調研組,在白洋街道後陳、西田畈、西村、下埠口等村就村務民主管理方麵存在的問題開展調研。通過召開村兩委成員座談會,查閱村有關管理製度,了解村民對村務民主管理方麵的意見建議,分析街道近年來部分經濟發展較快村的村幹部在廉政方麵出問題、幹群關係緊張的深層次原因,找準試點工作的切入點。在調查中,縣紀委白洋街道宣教室主任鍾國江打算在後陳進行試點,推動“村官廉政工程”,並在全縣開展一次農村黨員幹部的“廉政教育活動”,梳理有關的村務公開管理製度,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的教育。但是,僅僅依靠加強對村幹部的教育和學習,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監督缺失的現實問題,必須起建立村務監督的長效機製,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這時,麵對群眾上訪不斷和“村官”紛紛“落馬”的現象,武義縣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駱瑞生思考的是如何將群眾上訪這一類民間自發形成的監督組織,結合村務監督,引入到法治軌道上來。“與其放任自流,不如加以引導,把村民訴求民主權利的熱情引導到村民自治的法律框架中來,成為黨領導下的群眾性監督機構”,這樣,建立一個村務監督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想法提到了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