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種前後變化給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村會計:比以前輕鬆多了。
陳嶽榮:現在每一張發票都要監督委員會審核才能報銷,村幹部也不會犯這個錯誤。有這個監督,幹部他就不敢做這些事情了。
自從監委會掌握報銷的“簽字權”後,村裏的招待費開始銳減,按照新規定,村裏接待縣和街道幹部,每人夥食標準20元,買煙喝酒自費,當年,全村招待費共8000多元,不到以前一個月的支出。而在過去,這個數字是十多萬元。據統計,自監委會正式運作一年以來,直接為該村增收節支90多萬元。
後陳村監委會的成立和村務監督工作的開展,使監委會依據《村務管理製度》和《村務監督製度》,對村務決策、民主管理、村務公開等實施全過程監督,必要時啟動糾錯程序,以達到“規範村務行為,約束村務權力,保障村民權利”的目標。在村務監督委員會這一民主管理的機製下,後陳村的村務管理工作真正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村民們能夠真正了解和監督村裏的大小事務,再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了。首屆監委會主任張舍南說,村務監督委員會成立以來,村民們覺得有了問題,或是對村幹部不信任,上訪還不如找監委會。有了監委會這把維護自身民主權利的“尚方寶劍”,有效地維護了後陳村民主政治的權力平衡,也從根本上醫治了“群眾上訪不斷”這一困擾農村基層工作的頑症。
二、從後陳到武義:村務監督經驗的全縣推廣
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成立及其有效運作,不僅是後陳村的獨特政治景觀。在整個武義縣,通過政府力量在縣域範圍內推動基層民主建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後陳村村務監督工作的開展也得益於這一大的政治背景。在“後陳經驗”取得明顯成效之後,武義縣委、縣政府並沒有停留在一般號召上,而是乘熱打鐵,深入到了具體的操作層麵,領導和組織全縣鄉鎮和基層幹部,在全縣範圍內推廣和實施村務監督製度。
1.擴大試點,穩步推進
由於武義縣黨政領導把村務監督放到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社會生產的戰略高度上,因此,縣委將村務監督作為關係全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一項大事來抓,及時在全縣範圍內總結和推廣“後陳經驗”,使村務監督製度逐步在武義全縣範圍內推廣。
2004年8月6日,武義縣委、縣政府召開規模空前的全縣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動員大會,決定在全縣分類分步推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
2004年8月12日,武義縣委、縣政府聯合下發了縣委[2004]30號文件,明確提出《關於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製度的意見》,成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駱瑞生任常務副組長,具體負責這項工作,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縣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鄉鎮、街道建立相應的機構,並選派工作組,協助各村開展工作。村級作為實施單位,按照上級的要求和標準開展工作。
2004年11月11日,第一批76個村完成試點工作後,中共武義縣委召開全縣村務監督工作培訓會議,全縣76個村的村支書、村主任、監委會成員參加培訓。
2004年12月3日,中共武義縣委辦公室、武義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出通知,對第一批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製度的76個村檢查考核。
武義縣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村務監督製度,沒有盲目地立即全麵鋪開,而是采取“試點先行,穩步推行”的措施,並及時對試點進行考核監督。這樣,既保證了試點村務監督工作的有效實施,也為下一步的全麵推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分類指導,全麵鋪開
2005年4月,全縣村兩委換屆基本完成。在總結2004年村務監督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武義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麵推廣村務監督製度。2005年5月8日至30日,中共武義縣委、縣政府舉辦培訓班,分九期對全縣1700多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監委會主任進行培訓,中共武義縣委副書記駱瑞生為每期學員授課。
到2005年5月底前,武義縣縣所有行政村(社區)都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或監督小組。武義縣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村務監督製度,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構建網絡,齊抓共管。武義縣委、縣政府成立縣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縣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鄉鎮、街道建立相應的機構,並選派工作組,協助村開展工作。村級作為實施單位,按照上級的要求和標準開展工作。通過構築縣、鄉鎮(街道)、村三級領導網絡,著力形成上下協調、左右聯動、共同參與的工作運行機製。
第二,因地製宜,分類實施。武義縣根據2003年村集體收入和土地征用費的情況,將全縣558個村(社區)分為三類。第一類,2003年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以上或土地征用費在50萬元以上的;第二類,2003年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至10萬元或土地征用費在10萬元至50萬元的;其他的村為第三類。在推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中,一類村要完善村務管理和監督的各項製度,並按規定程序推選產生監委會。三類村主要是完善村務管理和監督製度,建立村務監督小組。二類村視條件成熟程度,條件成熟的,按照一類村要求推開,條件未成熟的,按三類村的要求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