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0)(3 / 3)

第三,重在落實,確保實效。為確保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紮實推進,武義縣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建立縣領導聯係鄉鎮、街道製度。按照分工,縣領導負責所聯係鄉鎮、街道的檢查指導工作。二是建立督查製度。縣委抽調有關部門的同誌組成7個指導組,一個指導組聯係2-3個鄉鎮(街道)指導各鄉鎮、街道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指導組通過交叉檢查、暗訪等形式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督查。三是建立工作列會製度。從2004年8月開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成員單位領導指導組成員堅持每月召開一次工作列會,會議由縣委副書記、縣紀委書記召集,交流分析工作情況,研究部署下步工作。四是建立考核製度。將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作為縣委、縣政府的重點工作,列入鄉鎮(街道)、機關部門和領導幹部年度工作考核。

3.成效顯著,各界關注

正是由於中共武義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親自領導,在縣紀委的具體操作下,武義縣的村務監督製度在整體上推廣較快,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005年,武義縣投入1.4個億,實施村莊整治、村莊道路、村級辦公場所等316個農村基礎建設項目,沒有村幹部在工程建設中犯錯誤、受查處。少數即使有問題也因監委會及時啟動糾錯程序或通過救濟途徑被化解在萌芽狀態。在武義農村,出現了上訪不如找監委會的好現象。據統計,反映村務的信訪件從2003年305件降到2004年的125件和2005年的89件。村務監督製度的經濟和社會效應也十分顯著,後陳村建立監委會以來,共投入公共建設資金1400萬元,招投標59次,招待費從2003年10多萬元下降到2004年、2005年的8000多元和9000多元,建立村監委會以來已為村裏增收節支90多萬元,且全村沒有一起上訪。全縣2005年因工程公開招投標,全縣節約資金1300多萬元,村級招待費下降18.5%。

武義縣的村務監督委員會製度引起了上級領導和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於2005年6月17日親自到後陳村調研,對“後陳經驗”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將其列為“法治浙江”的重要內容。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長、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辦公室主任詹成付於2005年9月1日到後陳村調研,認為“後陳經驗”是基層民主建設領域的一次重要發明創造。2005年12月舉行的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培訓會上,武義縣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入編該項目《村級民主監督》教材。2006年1月,“後陳經驗”榮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入圍獎。2006年3月,“後陳經驗”在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座談會上做了典型發言。

一石激起千層浪,“後陳經驗”也引起了國內40多家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2004年8月,《南方周末》最早以《中國基層民主邁入“後選舉”門檻》為題,強調了武義成立村務監督委員會這一實踐與中央政策的“不謀而合”,報道特別指出:“在中國的最高層和最基層,對村級民主和權力架構作出了非常相似的回應”,在中國的村莊權力架構中,作為與黨支部和村委會並列的“第三架馬車”,後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橫空出世,“幾乎被視為17號文件的一個現實之作。”

《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專題報道也指出:“武義縣農村這一創造性實踐,與中央文件精神不謀而合”,後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在村級權力架構中,它與黨支部,村委會並列”,“走完農村基層民主另一半”。

《人民日報》以《浙江武義:“第三委”讓村務監督更到位》為題,認為“監委會是在村黨支部、村委會“兩委”之外創設的第三委,是與村委並列的組織機構,參與村級事務的決策與監督”,武義“這種村務監督新機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新華社記者謝雲挺在《新華每日電訊》、《新華國內動態清樣》中報道指出,村務監督委員會是與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並列的“第三架馬車”、“第三權力”機構,武義縣設立了與村“兩委”並列的權力監督機構,正在嚐試“分權製衡管村務”。

《農民日報》記者蔣文龍認為,“武義的這一探索和實踐,意味著中國的基層民主從選舉建設進入到分權製衡建設的新階段”,“武義縣後陳村用權力製衡架構基層民主的做法,在全國堪稱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