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1)(2 / 3)

2.製度保障——幹群關係的和諧共生

武義縣村務監督的實踐和探索,從根本上說,它為基層農村的民主管理提供了一項製度保障,它通過財務管理的透明、公開性作為取得了農民群眾的信任,它內部決策機製中的民主管理、集體決策等也為廣大農民群眾參予村務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個合法的渠道,促進了農村幹部和群眾關係的和諧共生,在農村這個“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武義縣在沒有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這一組織以前,沒有完善的製度對村幹部進行監督,村幹部有不廉潔或其他有損群眾利益的行為,村民隻好走上訪之路。推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後,村務管理有章可循,把權力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從源頭上預防和遏製了腐敗,“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糾紛,維護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成為溝通村幹部與村民之間和諧共生的重要橋梁。

如武義縣白姆鄉下宅村的自來水管老化鏽蝕,去年村“兩委”曾經考慮更新水管,一些村民提出一大堆疑問:幹部會不會吃回扣?村幹部解釋不清,又怕惹出麻煩,動議就此擱淺。今年換屆後,再次討論水管更新的動議,就把監委會推到前台“唱戲”,亮出了硬碰硬的辦法;工程預算要聽證,施工隊伍要招標,隱蔽工程有監理。村民聽後心服了,心結解開了,工程動議就在村民代表會議上被高票通過。村幹部說,以前我們不做事,村民有意見,我們想幹點事,村民認為有“花頭”,村民也有意見,總覺得當村幹部很難。實施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後,減少村幹部腐敗機會,還幹部清白,村幹部的腰杆硬了,辦事的信心足了。村幹部和村民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改變了過去村幹部與村民“鄉親不親”的尷尬局麵。後陳村村委會主任陳忠武說:“有了監委會的公正評說,身正不怕影子歪,不必應付那些糾纏不清的矛盾了。說真的,以前很忙,卻幹不了事;現在不很忙,為村民幹事卻多了”。

通過村監督委員會成員對村級事務的參與,村民與村幹部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溝通機製,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村幹部和村民之間的信任關係,有利於村幹部和村民之間關係的和諧共生與良性發展。

3.政治文明——讓民主成為一種文化

政治文明作為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的社會文明之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治文明,我們必須從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環節入手,創造有利於農民群眾政治參與的製度,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實現,武義縣村務監督製度的建立和實施,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成功實踐。

村務監督委員會製度的運作意味著基層政府治理理念的重大轉變,如治理主體應回歸民眾,權力設置需遵循製衡原則,政府職能在於製度的供給,等等。隨著村監督委員會製度的創建及其在武義縣的推廣,這些理念已經逐漸成為當地基層政府官員的共識,從而為村級管理理走向民主化營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在武義村務監督製度的建立和推廣過程中,農民的民主意識得到了增強,民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村幹部也學會了自我約束和按製度辦事。但是這種製度和傳統的官本位文化是有衝突的。假如換了領導,假如有些村幹部不按照製度辦事,就會破壞“遊戲規則”,再次出現以往的腐敗現象。因此,最好的辦法不是要用製度去約束人,而是要讓製度培育出一種習慣,讓習慣成為積澱在老百姓心中的一種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最終上升為根植於人們心中的一種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一旦萌生,就會以其自身的邏輯向前發展,作為一種隱型結構為村級管理的民主提供文化及心理支持。武義縣委紀委駱瑞生書記在這方麵顯然具有高度的戰略眼光,他不是希望簡單地用製度去約束人,而是希望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在這項製度的培育下,最終形成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的習慣,通過村務監督這一載體,經過若幹年的實踐和努力,讓民主成為老百姓習以為常的習慣,最終形成一種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