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1)(3 / 3)

(第十四章)文化活力:武義模式元素之十

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文化的認同是重要的前提。武義悠久的曆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正釋放出無限的文化活力,從而形成了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又一個重要元素。

一、底蘊:武義文化源遠流長

早就聽說武義——明招文化的發祥地——是一個美麗的文化古城。走進武義,在對武義文化的品味中,慢慢深切感受到武義文化底蘊的源遠流長和深厚積澱。

1.沉澱:考古與文物交相輝映

武義縣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一帶勞動生息。若是從唐天授二年(691年)析永康西部置武義縣算起,到現在(2006年)也已有1315年的曆史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勞動人民不僅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燦爛奪目的文化寶庫。這些豐富的文物是曆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無不閃爍武義文化的光彩。

筆者在收集文化底蘊的相關材料時,有人建議要去博物館看看,這對筆者是一個震撼,沒想到一個小縣城竟然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博物館。

來到武義縣博物館,筆者看到了這裏展出的大量出土文物,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矛,商代的雙係席紋罐,商周的原始青瓷碗,戰國的青銅劍,漢代的銅銑、鐵釜,三國的龍鳳鏡,唐代的神獸葡萄鏡,北宋的雲龍鏡,南宋的帶柄八弧鏡、銅鼎,明代的雲雷紋銅譙鬥、三足銅香爐,更多的是宋代的瓷器,這大概是因為到了宋代,全國的瓷器製造水平長足進步,而且南方也日漸成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的重心。對此不禁感歎武義博物館文物保護意識之強,展品之豐,更感歎武義曆史文物資源的豐沛和這個小城厚重的曆史積澱。

博物館董三軍館長給我們介紹:

目前武義縣博物館藏有新石器時代至民國各個時期的文物4000餘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34件,三級文物102件。

我館的館藏文物主要以出土文物為主,少數為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藏品以陶瓷為主兼有金、銀、銅器、玉器、古錢幣、古字畫等等,代表古代婺州發展曆史的婺州古瓷器和青銅器獨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珍貴文物“青瓷蟠龍瓶”製作精細,造型別致,製造於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是一件稀世珍品,現在被借到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展出。還有幾件珍貴文物分別在上海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借展。我為我們小小武義能有這麼多的珍貴文物感到驕傲,同時我也為能在這樣的博物館工作感到高興。

董館長還告訴我們,近年來,武義對文博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已經給博物館批了一塊地,以解決博物館目前麵積狹小,難以將更好的藏品展出的困難。到新博物館落成之時,武義就可以通過向世人展示其豐富的物質文化而將武義這個古城的曆史風貌描繪得更加清晰。

另外,武義曆史文物的豐富還體現在武義現存大量的古建築上。像有著近800多年曆史的熟溪橋、始建於東晉重修於元代的“國保”延福寺,郭洞和俞源兩個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而俞源村也是“國保”)等等無不反映這個小城的曆史積澱。

離開博物館,筆者對武義的沉積數千年的物質文化有了深刻的感悟,也體會到為什麼這個小縣城今天有如此與眾不同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的氣質絲毫未變;經濟愈發展,文化底蘊的積澱愈能轉化為現實的文化活力。在武義,文化之根已經深深紮下,它在武義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讓這裏的人、這裏的山、這裏的水浸潤其中,不自覺地受到曆史文化的熏陶。

考古與文物交相輝映,展示著武義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也構成了武義文化底蘊最深層的根基。

2.致用:明招文化的傳承

明招文化是武義曆史上最燦爛的文化,也是構成武義豐厚文化底蘊的最重要基石。明招文化指的是發祥於明招山,以明招寺為主基地,始於南宋時期鞏庭芝,以呂祖謙為核心,由呂祖儉及其他學者繼承,廣大學者或學子普遍參與的文化、學術、教育活動。這種學術教育活動促進了武義及其周邊區域的教化進程,改善了一些區域的文化傳統觀念,形成了古代武義乃至婺州的一種教化定勢,一種文化發展模式,一種人文品格,被時人和後人普遍認同並影響了後人的文化學術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生活。

說起明招文化,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明招文化的發祥地和主基地——明招山和明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