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宣傳標語的張貼
中共武義縣委和宣平縣委還利用張貼標語等直接宣傳的形式,來喚醒群眾,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1930年武義黨組織組建紅軍遊擊隊時,以文化宣傳開路,紅軍每到一地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宣傳紅軍主張,發動群眾起來鬥爭。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營武義溪裏上甘塔村時,在駐地民房牆壁上寫下的“工農團結起來”、“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等百餘條標語,至今猶存,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文藝活動的開展
開展文藝活動也是革命文化的一種形式。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抗日烽火燃遍全國,上海青年救亡歌劇團,由中共黨員何士德率領來武義演出,宣傳抗日。7月中旬,武義縣抗日救亡歌劇團成立,白天在城鎮街頭宣傳演唱,晚上在壺山小學操場搭台公演。10月,上海勞動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隊來武義,上街書寫抗日標語、漫畫,教唱抗日歌曲,晚上在運動場演出。
武義革命文化主要展現出創新、進取和勇於犧牲的精神麵貌。
其創新之處在於它能突破舊文化樣式的局限,大膽宣揚新文化,破除迷信,給武義這個半山區的小城送來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像“醒世社”就以文明戲的形式宣傳新思想。在舞台設計上進行革新。他們演出用布景、大幕,改掉了“出將入相”的舊形式,演出劇目也大部分由自己創作。創新還在於他們與時俱進,在革命鬥爭的不同時期采取多樣的形式進行革命文化的宣傳。
其進取在於這些文化社團在新文化形式的創作中精益求精,而且其作品體現出積極向上的風貌。潘漠華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代表。他短暫的33年人生歲月中實現了三次大跨越:從山村孩子成為現代知識分子;從山村小學教師成為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湖畔詩人;從一介書生成長為一個職業革命家和革命烈士。他的一生和他的文學創作都展示出革命精神中不斷進取的風貌。
其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武義人民積極參與革命,不怕犧牲的行動上。1930年到1931年間,武義縣境內,在當地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動員民眾組建了兩支紅軍部隊,武義為3000人,宣平為2000人,史稱“五千紅軍鬧革命”,大小戰鬥數十次,活動範圍遍及全縣90%的鄉村,影響到周邊縣市。不到兩年時間,犧牲的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就達千餘人。再到1935年3月至1937年9月,武義與宣平黨組織和人民支持和配合粟裕將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開展遊擊戰,軍事鬥爭活動遍及16個鄉鎮,50多個村莊。當地與周圍民眾支援紅軍、參加紅軍,敢於革命、勇於戰鬥、不怕獻身、推翻反動統治的精神永銘史冊。潘漠華在參加革命時在自己從小佩戴的銀製長命鎖上鐫刻“參加革命,不盼長命”。這也體現革命文化的勇於犧牲精神。
在辛亥革命後,現代社會對武義影響最深刻的文化或許就是革命文化了,因此革命文化也就成為構成武義文化底蘊的又一部分。其文化的精髓就在於銳意創新,大膽進取,不畏犧牲,在戰爭的血與火的洗禮中不斷得到弘揚。
4.草根:民間文化的流傳
曆史悠久的武義,長久以來一直是靠農耕過活。而和農民生活現實最貼近的文化形式就是民間文化,於是民間文化也成為構成武義文化底蘊的重要一環。武義民間不乏文化精英,也不乏文藝精英。比如現當代著名的湖畔詩人潘漠華,中國重彩工筆畫會會長潘潔茲,著名的篆刻藝術家、篆刻理論家、詩人葉一葦,延安時期就知名的作家謝挺宇等等,他們從武義民間脫穎而出,又深深地影響著武義現當代的民間文化。
武義的民間文化分為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和民俗三大類,而這三類文化形式又相互關聯。民間文學涵蓋神話、故事、傳說、民諺、笑話、戲劇、燈藝等等,這些小類比如神話又往往和民俗相關,民間藝術也常常是民間文學的載體。武義民間文化門類全、品種多,蘊藏量豐富。1985年曾開展了“五大集成”和“三大集成”的收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五大集成”包括《武義縣戲曲誌》、《武義縣曲藝音樂集成》、《武義縣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武義縣戲曲音樂集成》、《武義縣民間舞蹈集成》。“三大集成”則是指包括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在內的三個民間文學集成。在這次活動中,全縣共收集民間故事2100個,民間歌謠1473首,民間諺語20008條。武義民間文化數量之豐,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