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的家庭收入主要來自打工,54%的家庭主要來自農業收入,還有8%的家庭來自出租房屋,12%的家庭依靠開店,22%的家庭選擇其他。該題是多選題,所以不排除許多家庭收入有幾個方麵的來源。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發現打工的收入占有很大比例,超過了農業收入。這說明武義農民已經不單純地從事農業,許多農民已轉入第二、三產業,這是個好的預兆,說明武義縣已經轉移了許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同時也反映了農業開始向現代化作業方式轉變。
此外,在“你家裏在銀行有無存款”一題中,70.95%的家庭有存款,29.05%的家庭沒有存款,當問及存款的用途時,他們的選擇各不一樣:
其中,39%的家庭把存款用在孩子讀書方麵,其次是用在其他方麵,24%的家庭把存款用於看病,22%的家庭把存款用於建房子方麵,最後15%的家庭用在結婚方麵。說明孩子讀書、看病、建房子等是農村家庭最大的開支項目,也反映了許多家庭重視小孩的教育問題。
39%的被調查者對現在的生活水平非常滿意,28%表示滿意,26%比較滿意,隻有3%的被調查者表示一般,4%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滿意。如果從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維度來分析,那麼可以獲知93%的被調查者度現在的生活水平表示滿意。如此高的滿意度說明人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今天的武義可說是個太平盛世的時代。
最後,筆者還調查了人們的幸福感狀況:
3%的被調查者感到非常幸福,32%的被調查者感到幸福,25%的被調查者感到比較幸福,37%的被調查者感到一般,3%的被調查者感到不幸福。如果從幸福、一般和不幸福三個維度分析,可知,60%的被調查者感到幸福,隻有3%的被調查者感到不幸福。由於幸福是個主觀的概念,牽涉到人的心態是否樂觀,是否容易知足等方麵的情況,所以並不是有錢的人就一定感到幸福。但是,從這個調查結果中,我們還是了解到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對現在的生活狀況是感到幸福的。
總之,從筆者所分析的這些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武義縣農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富民,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廣大農民收入水平要不斷提高;第二,城鎮職工的收入水平要持續增長;第三,農村人口要較快地向城鎮轉移,生活的平均質量要提高。從筆者上述的對幾個村莊、三戶農家的調查情況以及發放的1000份問卷的分析結果看,武義縣的“富民”狀況並非子虛烏有,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新農村建設讓武義的農民真的富起來了。
(第十六章)強縣:增強縣域經濟的實力
武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縣域的特點,即並非隻在某些村莊推進新農村建設,而是縣域所有的村莊都從新農村建設中獲益。通過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的努力,今日的武義縣已經進入跨越式發展的階段,各個方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縣域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
一、桐琴:全國千強鎮
桐琴鎮是武義的東大門,全鎮管轄44個行政村,總麵積46.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是2.16萬,外來人口3萬。近年來,桐琴鎮緊緊圍繞“提升工業化,農業特色化,促進商貿化,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思路,突出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機製,完善服務體係,優化投資環境,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心鎮的積聚功能、輻射功能加強。
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8.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7.7億元,比上年增長26.5%;農業總產值5249萬元,超額完成縣下達的任務,財政稅收7627萬元,比上年增長13.8%,農民人均收入4590元。因此,全鎮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已躍入“全國千強鎮,金華市十強鎮。”桐琴鎮的“強鎮”榮譽得益於它以工業為產業支撐的發展和推進中心鎮建設的作法。目前,桐琴鎮在以下兩個方麵體現了它作為“強鎮”的優越性:
1.以工富農
近年來,桐琴鎮充分利用周邊縣市個私經濟進入二次創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的大好時機,發揮區位、產業、土地三大優勢,主動接受經濟發達縣市的輻射,以工業功能區開發為載體,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目前,全鎮擁有企業480餘家。2005年,全鎮有市級、縣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企業“六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列入全縣工業企業總產值前100名的有20家。規模以上企業7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6家,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7.7億元。工業經濟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首先,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城鎮建設。近年來,桐琴鎮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城鎮規模,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鎮品位的目標,實施了“兩街一公園”改造,兩年共拆遷10萬平方米,對兩個共占地15萬平方米的拆遷安置新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設置、統一管理,區內道路、廣場、綠化、排汙等配套設施一次性投入,目前安置區已全麵建成,500多戶農民搬入新房。桐琴鎮黨委書記何俊有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