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工業功能開發給農民帶來實惠。全鎮在企業的本地職工約6500人,按一年10個月每人每月平均工資700元計算,每年本地農民在企業中的工資收入就達到4550萬元。全鎮有近1萬外來人口需租住當地民房,按10個月每人每月25元租金計算,本地村民房租一項收入就達250萬元。工業興起,商業興旺,從桐琴到全國各地的貨物托運專線就達10多條,收入十分可觀。全鎮有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近1千戶,從事經商者有2000多人,個體工商戶的年總收入達3000萬元。
其次,城鎮建設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桐琴鎮進行城鎮建設,需要拆遷部分房屋,統一規劃。拆遷實行市場價補償、成本價安置,從商住用地出讓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於安置區建設,實際成本16萬元的安置房,鎮政府以每幢讓利4萬元給拆遷戶,共有安置房500幢,政府讓利總額達2000萬元。隨著人流、物流的加快,房地產市場也應運而生,鎮區沿街店麵出售、租金比縣城還高,農民受益匪淺。
最後,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農民得實惠。近幾年來,桐琴鎮從土地出讓收益中積累了一些資金,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自2000年以來,全鎮所有水利灌溉費由鎮政府承擔,鎮政府共用於有線電視安裝、康莊工程、村莊整治、生態村建設資金達3000萬元,新建道路16條、36公裏,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17個村實施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通過了市級生態鎮驗收。用於水利設施和農業生產扶持資金達1500萬元,農業特色化進程加快,全鎮形成了蜜梨、花卉、筍竹兩用林三個產業帶,農民收入明顯增加,2005年人均收入達4900元。農民嚐到了中心鎮建設的甜頭。對此,桐琴鎮黨委何俊有書記指出該鎮這幾年在工業反哺農業方麵做了五件事情:
這幾年我們(在工業反哺農業方麵)做了五件大事。第一件事,從2002年開始我們每年拿出幾十萬,到去年年底統計了一下已經350多萬貼農資金,對蜜梨基地、花卉基地、雜交水稻的推廣等等我們都出台了一係列的扶持政策。第二是從02年我們全鎮的水利灌溉由政府支付,不向農民收一分錢。第三是2004、2005、2006年三年的時間內投入了3000萬完成了全鎮的康莊工程。所以現在我們44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全部都通上水泥路,除了上麵的補助,我們鎮也拿出了差不多3000萬的資金來扶持。這個是老百姓最得利的,特別是貧困的地區對政府評價的最大就是這個修橋鋪路。第四點就是我們從前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我們鎮財政拿出了將近1000萬補助一部分村搞村莊整治,使村莊的麵貌發生了大的變化,包括村莊的外牆粉刷、路燈的亮化還有綠化,有的地方建起了公園。村莊整治我們已經支付出去1000萬了,今年的還不算。象刺立橋就得了120萬的補助(縣裏的和鎮裏的大概80萬一起)。第五點就是我們有44個行政村,其中有21個村的還是比較薄弱的,那麼我們對這21個行政村開通了有線電視,現在已經幾十個頻道了,有線電視的開通,我們沒有向這些村收取費用,每戶出了300塊的初裝費,剩下全是由鎮裏出資的。所以這幾年我們光是鎮裏就出了幾千萬的資金。那麼這些資金如果沒有工業經濟的發展、沒有城鎮建設兩個公司的資金積累,哪有那麼多資金。就今年我們這個商業街的改造,我們整個投入就將近800萬。
這個就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特別是我們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我們政府采取轉移致富,反哺農業,支持農業這樣一個結果。同時又為我們帶來一個更大的好處,我們通過發達地區的發展,也帶動了貧困地方的老百姓,使他們也得到了發展。
桐琴鎮在工業發達的同時反哺農業,使全鎮的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如今,地處浙江中部的桐琴正以昂然的姿態從農業大鎮向工業強鎮邁進,在新一輪的致富大潮中,奏響了一曲和諧的新樂章。桐琴鎮是武義強縣的最佳示範鄉鎮。
二、武義:縣域經濟實力提升
這幾年來,武義通過工業的壯大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在全國縣域經濟實力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同時,經濟實力的提升帶來財政稅收的增加,如今的武義財政收入步入了公共財政階段,從而有能力扶持全縣各項社會事業。我們不得不承認武義是個“強縣”。
1.新農村建設八大成果
在武義模式元素的相互作用下,武義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整體性的成功,正如2006年8月《領導班子述職報告》中所總結的那樣取得了8個方麵的成果:
(1)提升工業化
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培育產業集群,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2003年以來,全縣園區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50.04億元。工業區建成麵積從2002年的10.19平方公裏擴大到目前的17.87平方公裏,初步形成了五金機械、文教旅遊、休閑用品、印刷包裝、汽摩配件等特色產業集聚區。2005年,全縣年銷售產值在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80家,5000萬元的43家,1億元以上的23家。今年,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44家。“十五”期初到“十五”期末,工業區建設逐步從“鋪攤子”為主轉到抓兩個“三率”上來。在加強對新進區企業的“開工率、竣工率、投產率”督查的同時,對已投產企業狠抓新“三率”,即企業投資率、產出率和稅收貢獻率。注重單位用地經濟密度的提高,建立入園企業用地指標評估體係,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用地需求合理供地,在不影響園區規劃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園區土地空間利用率和園區投入的產出率。同時,紮實做好經濟發展環境優化工作,建立經濟環境建設工作領導責任製和考核測評機製,規範涉企檢查和收費行為。進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務、全程服務等製度。實施審批製度改革,推行並聯審批、承諾審批等審批方式,精簡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