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藏富:富民與強縣(4)(2 / 3)

(2)擴大對外開放

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盡可能地融入到周邊城市群和產業群中求發展。充分發揮土地、政策、服務等方麵比較優勢,形成了“低成本投入、高效益產出”的創業窪地,主動接受周邊發達縣市的產業轉移。2003年以來,全縣共引進、新辦工業企業427家,全縣累計進區企業已達1044家。隨著產業基礎的夯實和區位條件改善,招商引資工作從注重企業數量的引進轉變到注重產業鏈的引進和培育,重點抓“鞏固內圈、拓展外圈、突破外資”三大環節,即在繼續主動接受周邊發達縣市產業轉移的同時,努力接受杭州、溫州、寧波、台州等地的輻射,積極創造條件,抓住國際間產業轉移的機遇,努力在引進台資、港資和韓資上有新的突破。海關出口值從2002年3933萬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62億美元,增長566.2%。今年上半年,海關出口達1.9億美元,同比增長66.9%。

(3)推進城市化步伐

加快了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步伐,不斷實現城鄉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文教衛體等資源要素共享。固定資產投資從2002年的14.47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28.19億元。建國以來交通總投資為19.5億元,近5年投入1552億元。我縣原來的交通區位十分閉塞,僅有330國道擦肩而過。近年來隨著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上鬆線、330國道、永武線的拓寬改造,正在形成以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道為骨架,幹支相連、交通便捷的現代化運輸網。近五年共實施舊城改造70萬平方米,完成城鎮引供水、城市防洪、農村電網改造、濱江廣場、湖畔公園、壺山公園等工程建設,縣城城區麵積從2002年的12平方公裏拓展到18平方公裏,城區人口從2002年的9.6萬增加到12萬。

(4)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大力實施“八大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突出抓好村莊整治。2003年以來,全縣已累計開展164個村的村莊整治工作,其中已驗收合格的77個村,全縣先後有3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全麵小康建設示範村”,有12個村被命名為市級“全麵小康建設示範村”。生態村建設紮實開展,已累計完成了69個生態村建設。農村交通條件得到曆史性改善。2003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縣級道路改造283.8公裏,完成康莊工程建設748.3公裏。積極實施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鼓勵勞務輸出,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引導和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通過提高農民、轉移農民來富裕農民。2003-2005年,全縣實施就業培訓2.9萬名,有7372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培訓實現勞動力轉移1.65萬人。武義縣南部山區鄉鎮的農民,目前有1萬餘人在外地開辦和從事超市業,已在昆山、蘇州、常州等地共開辦超市3000餘家,年純收入達2-3億元。全縣已有來料加工點785家,從業人數1.4萬人,2005年實現加工收入1.2億元。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初步構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農民已達26.8萬人,參保率93.42%;目前全縣共有低保戶2647戶,4285人。

(5)大力實施扶貧攻堅

武義南北差異很大,南部山區地域占全縣的60%,人口占全縣的40%,其中有8萬人居住在山區,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有4萬人生存條件特別惡劣。為逐步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我們認真探索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在實施科技扶貧、教育扶貧、開發扶貧的基礎上,從1994年開始率先在全省實施高山深山農民移民搬遷工程,使大批山區農民走出了深山、大山,徹底擺脫了世代捆住他們手腳的惡劣環境,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本屆縣委繼續狠抓下山脫貧工作,積極探索下山脫貧模式。目前,全縣累計有328個自然村、14315萬戶、43729萬人實施了下山脫貧,其中2003-2005年搬遷下山6497人。下山脫貧群眾占全縣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占全縣山區群眾的三分之一,實施搬遷的自然村占全縣自然村總數的五分之一。下山脫貧徹底拔掉了千年“窮根”,讓山區群眾獲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貧困山區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下山脫貧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