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藏富:富民與強縣(4)(3 / 3)

(6)加快農業產業化

以高效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大力加強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通過努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長足發展,農產品基地不斷壯大。名優茶、有機茶、蔬菜、蜜梨、蠶桑、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帶初具規模。到2005年,全縣茶園總麵積達到11萬畝,全年茶葉總產量6088噸、產值1.22億元。獲得“中國有機茶之鄉”稱號,有機茶開發麵積一直保持全國領先,全縣有機茶麵積累計已達2.03萬畝。“武陽春雨”係列茶經過整合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武陽春雨”係列茶產量達到950噸,成為浙江省十大名茶。全縣果園總麵積已達3.58萬畝,水果總產量32726噸,總產值3788萬元。花卉苗木發展到1.13萬畝、產值1105萬元。全縣桑蠶飼養量達12371張,產量518.9噸。特色優勢畜牧業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2005年末生豬存欄14.54萬頭,全年生豬出欄19.79萬頭;家禽全年飼養量471.84萬羽;奶牛存欄551頭。2005年,我縣被國家商務部等有關部委評為全國“三綠工程”示範縣。目前,全縣共有27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共有2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2127人,帶動農戶1.9萬戶,聯接基地58萬畝。

(7)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武義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很好,並留下了一批文化積澱深厚的古村落,特別是有華東地區一流的溫泉資源,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本屆縣委把發展以溫泉為主導的旅遊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來培育,旅遊開發從無到有,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遊客總量從2002年的33.98萬人次增長到2005年的57.54萬人次,增長69.3%;旅遊業直接收入從2002年的4000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5500萬元,增長37.5%。2004年我縣被浙江省旅遊局等部門聯合授予“浙江省最佳休閑勝地”榮譽稱號,成為浙江旅遊發展的一個新亮點。2003年郭洞、俞源被命名為全國首批曆史文化名村,溫泉品牌進一步打響。與此同時,金融、保險、交通運輸、通信等現代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8)加強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

按照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加強對人大、政協工作的領導,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縣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大力推進“平安武義”建設,構築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對治安突出問題進行了重點整治,群眾安全感普遍增強。狠抓安全生產工作,有效控製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健全信訪工作網絡和矛盾糾紛排查機製,定期開展領導下訪活動,群體性上訪得到有效遏製。深入總結培育和弘揚“開放、創新、實幹、自強”的武義新精神,激勵全縣人民幹在實處,奮發圖強。抓好文明縣城創建工作,2005年順利通過省級“文明城市”工作先進縣考核和省級衛生縣城複查驗收。抓好農村文化“四個一”陣地建設,抓好社區、企業和黨校等宣傳文化陣地建設,不斷開展城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進學校布局調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完成了實驗小學遷建工程、繼續教育中心工程等一批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財政對教育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2003-2005年累計達到3.5億元,2005年通過省級教育強縣驗收。加快推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均衡和諧。

總之,從2003年1月以來,武義縣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3553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58.36億元,增長64.3%;全縣財政總收入從2002年的3.2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7.21億元,增長121.8%;全縣工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66.9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32.53億元,增長98.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3202元增長到2005年的4340元,增長355%。2006年1-6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68億元,同比增長152%;實現財政總收入4.94億元,同比增長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