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藏富:富民與強縣(6)(2 / 2)

(5)對欠發達鄉鎮的扶持

全縣共有18個鄉鎮(街道),其中10個鄉鎮的財政是零負擔,即所有政府開支全部是縣財政負擔的。有10個鄉鎮是欠發達的鄉鎮,其中8個是浙江省確定的261個欠發達鄉鎮中的一部分。它們是柳城、桃溪、新宅三個鎮和三港、大溪口、西聯、坦洪、大田五個鄉。另外還有兩個比較貧窮的鄉,一個是白姆,另一個是俞源。縣財政針對這些欠發達鄉鎮在幾個方麵給予資金補助。

在教育方麵,這10個鄉鎮從今年開始全部是縣財政負擔。比如教師的工資和公用經費。但是也包括了他們學校的收費。學校有雜費、有擇校費、借讀費等收入。現在執行的是綜合預算。就是說所有的資金全部綜合在一起來安排的。投資預算內是1.39億元,另外還有6000萬資金。

在鄉鎮財政體製方麵,這8個省定的欠發達鄉(鎮)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全部由縣財政負擔。人員經費包括鄉鎮幹部的工資、津貼,公用經費包括車輛、辦公用品、差旅費等這些開支。人員經費是按縣裏規定的,統一包下來,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公用經費人均一年6000元。比縣裏的機關幹部高1500元。

還對每個欠發達鄉鎮實行困難補助,每個鄉鎮基數是10萬元一年。如果哪個鄉鎮在1991年合並鄉鎮時是與別的鄉鎮合並而成的,每並入一個鄉補助5萬元。比如柳城鎮,是把新塘、竹客和大原三個鄉合並進來所形成的一個鎮。如此一來,柳城的基數是10萬,再加三個鄉是十15萬元,一共是25萬元。而且柳城是少數民族鎮,再加5萬元,一共就是30萬元的困難補助。另外還有超收分成。核算某個鄉鎮的收入基數,如果該鄉鎮超過這個基數後,超過百分之二十分成給它。比如說它的稅收任務是100萬元,如果它完成了120萬,那麼多出來的20萬等於百分之二十,就給它4萬元的超收分成。因為通過農村稅費改革以後,不能向老百姓收錢,縣財政就支付給這些鄉鎮運轉經費,保證每個鄉鎮的正常運轉不成問題,不需要向農民收錢。

同時,對所有鄉鎮幹部實施獎勵機製,即三保一掛製。三保指保證財政收支平衡,保證當年不新增債務,保證完成收入任務。這三保完成了,就與獎勵掛鉤,即人均獎勵3000元,不完成的話要扣這些獎金,隻要有一項不完成就沒有獎勵。這樣起到調動領導幹部工作積極性的作用。

總的來說,武義縣將省農村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資金1173萬元全部安排用於當年鄉鎮各項事業支出的同時,積極籌措安排配套資金。2005年縣級財政安排落實配套資金2262萬元,其中:農村義務教育支出1052萬元,農村計劃生育支出140萬元,農村民政優撫支出780萬元,農村民兵訓練支出50萬元,農村道路支出240萬元。

武義“強縣”的最大標誌就是給農民減輕負擔,讓農民富裕起來。從上述幾個財政支援項目來看,如今的武義農民確實享受到了“強縣”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益處。如財政局李國旗局長概括的那樣,“從農民的角度看,現在農民看病可以報銷了,從今年秋季開始讀書不用交錢了,種田不用交稅了。”這三句話反映了農民的心聲。長期以來,農民的三大負擔就是醫療、教育和農業稅。解決了這三大問題,武義這個“強縣”就不是徒有虛名的了。

富民與富縣都是衡量地方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它們之間可以有先後次序的不同,但絕不能厚此薄彼,重視一方麵而忽視另一方麵。不富民就無法實現小康目標,群眾手中沒有錢,就無法發揮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作用;而不富縣就無法做到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也就談不上積蓄發展後勁,政府的手中沒有資金,政府職能的發揮也積就無從談起。富縣是強縣的基礎,一個縣隻有富裕起來了,才能稱其為“強縣”。因此,富民與強縣的關係也與此相似,在處理富民與強縣的關係時,也要堅持“兩者都要抓”的原則,不能厚此薄彼。武義縣的新農村建設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樣板,它真正達到了富民與強縣兩者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