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1)(2 / 3)

王水雄提出的這個概念無疑是一個更具操作性,更便於解釋的、外延更狹小的定義。這個概念,對我們觀察和研究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結構具有直接的意義。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不難發現武義模式的結構是人類在互動活動中沉積和積累的,具有一定規範性的,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模式。而具體到新農村建設的問題上,武義縣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模式就是武義模式結構,這正是我們研究武義模式的出發點。

二、二維結構:協調平衡與溝通和諧

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在《結構人類學》中強調結構主義的特點主要有:第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組成各元素之間是嚴密地相互製約的,以至其中任何一個都無法獨自發生變化,即結構的整體性;第二,如果一個結構中的某些元素發生了特別的變化,該結構就不複存在,即結構的可變性;第三,結構的意義在於可以直接地認識被觀察到的一切事實,即結構的可識性。

結構的涵義以及結構主義的這些特點,對於我們觀察和研究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有重要的意義,其價值取向主要是:

1.可以從結構的角度解剖武義模式

武義模式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文化表達,其是由或多或少的文化元素構成的。了解結構主義的學者都知道,結構主義的“結構”一詞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即一方麵是指各個事物的構造形式或外表;另一個方麵是指各個事物的組成成分或構成的原料。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武義模式是由或多或少的“最小的元素”構成的。

從結構的角度切入,我們可以對武義模式進行學術解剖,從而可以分析模式的構成,進而對武義模式進行深層次的研究。依筆者之見,從本質上看,新農村建設是人類在互動活動中沉澱和積累的,具有一定規範性的,具體的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模式。而這種關聯的模式,大而分之可分為人與自然關聯的協調平衡、人與人關聯的溝通和諧兩大元素,在此,我們稱之為武義模式的二維結構。

協調平衡、溝通和諧——武義模式的這種二維結構,清楚地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要達到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這些總要求實際上就是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宏觀上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是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基本元素。

但是,武義經驗之所以能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模式,還在於她具有獨特的個性。也就是說,人與自然關聯模式的協調平衡中,又可小而分之為生態家園、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和城鄉一體五個“最小元素”。這是因為在新農村建設的武義經驗中,這五個元素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反映和表達了人與自然關聯的協調平衡,此其一。其二,在人與人關聯模式的溝通和諧中,其又可分為下山脫貧、教育優先、政府服務、村務監督和文化活力五個“最小元素”。這是因為在新農村建設的武義經驗中,這五個元素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反映和表達了人與人關聯的溝通和諧。

這就是說,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結構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本元素層次,分為協調平衡和溝通和諧兩個元素,形成武義模式的二維結構。第二個層次是“最小元素”層次,分為生態家園、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城鄉一體、下山脫貧、教育優先、政府服務、村務監督和文化活動等十個“最小元素”,形成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二級結構。

2.可以從結構的深層次認識武義模式的整體性

結構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結構的整體性。在結構主義眼中,結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組成它的各元素之間是嚴密地相互製約的。

從結構主義的整體性出發,我們不難發現,武義模式也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整體,即生態家園、特色農業等十個“最小元素”是“多元”,新農村建設是“一體”。這是因為在一個縣域範圍內進行新農村建設,縣域這個範圍是不可分的,從戰略上來說必須在全縣範圍內全麵推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