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1)(3 / 3)

在新農村建設的武義經驗中,為了實現讓農民真正富起來的戰略目標,不僅實施了特色農業計劃,通過雜交水稻、有機茶兩條農業產業鏈的打造,以及高山蔬菜、宣蓮、蜜梨、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的培育,協調了人與自然的互動關聯,同時又實行了下山脫貧的移民政策,徹底改變了4萬多山區農民長期貧困的生存狀態,正所謂“山上五百年,下山三五年”,實現了人與人互動關聯的和諧發展。而這兩個元素之所以會在武義新農村建設中起作用,又得益於工業園區和政府服務兩個元素的影響和作用,正是由於武義工業園區的跨越式發展,武義的財政收入才有了突破性的增長,據權威材料統計,武義縣1995年的財政收入僅為8044萬元,到2005年則達到72135萬元,增長了8.97倍。正是有了工業強縣的協調平衡,武義縣才拿得出錢來支持農民下山脫貧。而武義縣之所以能在十幾年時間動員和組織了4萬多農民下山脫貧,又與政府服務到位緊密相關,在此,縣政府職能部門扶貧辦公室,以及扶貧辦主任董春法出色的服務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服務得好,農民高高興興地下了山,安安穩穩地在山下過日子,才能更好地發展特色農業,實行教育優先,釋放文化活力。

同樣的道理,政府財政沒有錢,教育優先也就無從談起;政府有了財力,實施了教育優先的戰略,武義縣的中小學才得以“鳥槍換炮”,才有了先進的校舍、先進的硬件、優秀的師資、優秀的學生。反過來,武義的教育質量提高了,教育發展了,武義人的素質也逐漸提高,這對生態農園、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城鄉統籌等等的建設無形中起到了促進的作用。這次我們課題組的博士生、碩士生普遍感到武義的幹部、工人、農民、市民比西部地區的幹部、工人、農民、市民素質要高,能力更強,這與教育的發達有著直接的關係。誰都明白,教育能得到優先發展,教育質量的提高就有了基本的保證;教育質量提高了,包括農民在內的武義人的整體素質也必然會不斷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了,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成績的提高就會成正比地提高。

對於武義模式的整體性,我們還可以用武義生態家園的建設來求證。過去武義的生態狀況並不好,1958年的大躍進、大辦鋼鐵,以及長期的“砍砍柴火燒燒飯,砍砍樹木燒燒炭”,把武義搞成了荒山禿嶺。筆者在武義20年的教書匠生涯,相當長一個時期燒飯隻有用柴火,所以結婚成了家,備足燒柴是一件十分重大的家庭任務,隻要有機會乘縣汽車站的貨車到山裏去,總是要跟車進去買幾擔柴火回家備用,所以像筆者這樣的教書匠也有一間柴房專門放柴火。筆者的夫人則從小學開始就承擔了保證家中燒柴的砍柴任務,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去砍柴,天亮了挑一擔柴回來,才能吃早飯去上學,手上的刀疤自不必說了,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砍柴的路越來越遠,開始還在壺山鎮周圍,後來一直砍到15裏以外的溪裏去了,把武義縣砍成了荒山禿嶺。那時雖也封山育林,但老百姓要解決燒飯問題,如何封得住山?但是,改革開放後,開始推行省柴灶,用柴少了;後又推行用煤,使柴火逐漸退出了人們生活必用品的範圍。再後來廣泛使用液化氣,使用柴燒飯幾乎絕跡,幾十萬人吃飯不用柴了,沒有人砍柴了,人不封山山也自封了,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後,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武義推廣雜交水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糧食增加了,大米飯有得吃了,誰還會上山去開荒種玉米、種蕃薯呢?再加上這十幾年是武義縣組織了4萬山區農民下山脫貧,山上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一次筆者到了下山脫貧的九龍山村原址去考察,多年無人走動,山路也長滿了草,有的草比人還高。可見這十來年上山燒荒的人逐漸減少而甚至絕跡,人不封山山也自封了。其三,建築技術的改進,使得武義農民從傳統的土木結構發展為磚混結構,用材大大減少,武義人再也不用動各種腦筋去合法或非法買木頭蓋房子了。沒有人砍樹了,人不封山山也自封了。正是這種整體性的作用,所以經過改革開放,尤其是特色農業、工業園區、溫泉旅遊、城鄉一體、下山脫貧、村務監督等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武義縣生態林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人居的生態體係,才有了山清水秀的武義。事實上,缺少任何一個方麵的生態建設,就建構不了武義的生態家園,那麼,生態立縣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