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3)(3 / 3)

斯大林在城鄉關係問題上是有創見的,他從不同意恩格斯的觀點出發,認為城鄉關係不是城市鄉村之間對立的消滅,他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城市鄉村之間對立的消滅,應當引導到大城市的毀滅。不僅大城市不會毀滅,並且還要出現新的大城市,它們是文化最發達的中心,它們不僅是大工業的中心,而且是農產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業部門強大發展的中心。這種情況將促進全國文化的繁榮,將使城市和鄉村有同等的生活條件。”在此,筆者對斯大林所說的“城市和鄉村有同等的生活條件”特別欣賞、讚同。因為筆者在前引《中國農民守土與離土的博弈》中曾就“鄉村生活城市化”問題表明了觀點,認為“討論21世紀中國農村發展的未來走向,其目的就是要從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民守土之艱難,離土之不易的博弈中探討中國農民新的出路。這個出路就是把實現中國農民鄉村生活城市化,就地改造農民,改造農村,改造農業。”但是,今天通過對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研究,筆者感到“鄉村生活城市化”的觀點還是一個片麵的,不成熟的觀點。正確的回答應該是“城鄉融合”。

3.外國學者論城鄉融合

誰都知道,城鄉關係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當然會引起西方學者的關注。

早在1898年,英國學者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城鄉融合”的概念,但卻十分有趣地提出了城鄉必須“成婚”的論題,他說:“城市和鄉村都各有其優點和相應缺點,而城市——鄉村則避免了二者的缺點……城市和鄉村必須成婚,這種愉快的結合將進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華德的城鄉成婚論實質上是用城鄉融合的新社會結構取代城鄉分離的舊社會結構形態。為此,引發了一度流行歐美的田園城市運動。1946年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LewisMnuford)在為《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的再版寫序時高度評價霍華德的城鄉成婚論說:“霍華德把鄉村和城市的改進作為一個統一的問題來處理,大大走進了時代的前列。”

到了20世紀60年代,芒福德從城市發展的立場出發,曾深刻地指出:“城與鄉,不能截然分開;城與鄉,同等重要;城與鄉,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如果問城市與鄉村哪一個更重要的話,應當說自然環境比人工環境更重要”。這個論述十分有啟發性,其明確、生動地論述了城鄉關係的緊密性、平等性,而“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觀點正是“城鄉成婚論”的翻版,其實質仍然是“城鄉融合”。正是從這個城鄉“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觀點出發,芒福德非常讚成另外一個美國學者享利賴特(HerryWright)“區域統一體”的觀點,即通過分散權利來建造許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個更大的區域統一體,通過以現有城市為主體,就能把這種“區域統一體”的發展引向到許多平衡的社區裏,不僅可能重建城鄉間的平衡,還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處,同時,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擾,以至最終達到霍華德的“社會城市”(SocialCities)的思想,將把城市與鄉村兩者的要素統一到一個多孔的可滲透的區域綜合體,並作為一個整體運作。對此,法國學者布代爾講得好,他說:“城市與鄉村從來就不會象水和油一樣截然分開:同時兼有“分離和靠攏、分割和集合”、“農村和城市”互為前提:我創造你,你創造我;你統治我,我統治你;依次類推,彼此都服從共處的永久規則”。

上述從英國學者霍華德到美國學者芒福德,從城鄉成婚論到“城鄉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雖然都沒有明確提出“城鄉融合”的概念,但從他們的論述及其學術追求中可以看出,城鄉融合是他們理論內涵的核心。而蘇聯學者魯緬采夫在《城市化社會》中曾提出:“社會主義城市化是解決城鄉脫離的曆史性對立的合乎規律的過程,它將導致這兩種人口分布形式的接近和融合”。這個提法已向城鄉融合靠近了一步。

4.中國學者論城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