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4)(1 / 3)

中國學者在研究城市化問題時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概念。從1996年開始,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城郊經濟研究所受市政府的委托,與有關單位聯合成立了“北京郊區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課題組”。2001年其最終成果,由趙樹楓、陳光庭、張強合著的《北京郊區城市化探索》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這個研究成果中,陳光庭認為,人類的發展曆史可以概括為鄉育城市、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城鄉融合等幾個階段。並指出這個公式把人類的曆史分為四階段,其中最高階段是城鄉融合。在此,陳光庭雖然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概念,但並沒有對此進行界定和解析。

楊榮南在《城鄉一體化及其評價指標係初探》中,建立了包括城鄉經濟融合度、城鄉人口融合度、城鄉空間融合度、城鄉生活融合度、城鄉生態融合度等五個方麵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係基本框架。在此,楊榮南雖然是針對城鄉一體化而製定的評價指標體係,但所謂“城鄉一體化”本質上指的就是城鄉融合問題。

2000年,上海市也成立了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二處發起,與有關單位組成的“上海市城鄉一體化研究”課題組,他們在對城鄉一體化的界定中指出:城鄉一體化是通過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麵的融合,從而達到城鄉共同繁榮、富裕、文明的過程。這個提法得到了浙江有關人士的讚同,浙江谘詢委員會朱家良副主任2004年6月,在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研討會”上發言中說:“城鄉一體化是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條件下,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

此外,1998年魏清泉發表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動態過程》一文,該文認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密切相關,並以東莞為例,從經濟結構和城鄉關係的改變考察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動態過程。他認為類似東莞這樣的區域可以稱之為“城鄉融合區”,它是一種新型的地域空間結構。這種城鄉融合區有三個最明顯的特點:(1)城鎮和鄉村功能互補,並融為一體,城鄉兩種景色兼容,說它是農村吧,村民已沒有多少“泥土”味,說它是城鎮吧,又沒有城市的喧鬧和城市那樣高密度的人流、車流和建築群;(2)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經濟、社會差別在縮小,生活方式大體相同,思想觀念漸趨一致;(3)城鄉融合區兼有城市與鄉村兩種職能,它既不是傳統的城市也不是傳統的鄉村,但其中既有城鎮、又有較濃鬱的田園特色。

2005年,陳大鵬發表《城鄉融合區域發展戰略與大西安都市區的構建》,該文從考察城鄉關係的曆史演變切入,認為“城鄉由對立分割走向融合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我國目前正處於城鄉從對立走向融合的曆史關頭,建立新型的城鄉關係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

2006年,趙慶海、任德會發表《談城鄉的空間分離與空間融合》,該文認為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建設田園城市,追求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實現城鄉融合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最值得介紹的是羅新陽的《城鄉融合:和諧社會的根基》。該文第一部分“生態價值:城鄉融合,以人為本”中論述了城鄉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城鄉融合實際上是城市與自然的有機融合,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城鄉融合,有利於城鄉統一的生態係統的形成和良性運轉。此文是到目前為止,筆者所能見到的有關城鄉融合最具有理論色彩的一篇論文。

三、城鄉融合論解析

城鄉融合作為新鄉土中國的理論基石,實際上就是新農村建設的終極目標。那麼,究竟如何界定城鄉融合?

城鄉的分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製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串全部文明的曆史並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就是說人類社會從城鄉分離到城鄉對立是曆史的必然。但是,當曆史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即人類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城市產業結構從工業為主向以第三產業為主轉變,工業生產地向農村地區轉移,鄉村城市化啟動,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城鄉開始走向融合。

這樣,從城鄉關係發展的這種軌跡來看,所謂城鄉融合就是城鄉從分離、對立,在互動中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並逐步實現城鄉一體的結果。

從這個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到,城鄉融合的內涵有在互動中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逐步實現城鄉一體的結果二個層次,簡稱城鄉互動論和城鄉一體論。

1.城鄉互動論解析

城鄉互動,是社會互動的一種文化表達。互動的本義是這邊動,那邊也動。在社會互動過程裏,互動的行為和動作對互動雙方都是有意義的,都把對方當作互動的對象。

對於城鄉互動的涵義有人認為“是指城市與鄉村在區域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這個說法比較抽象,僅把城鄉互動看作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