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認為“城鄉互動是指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的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人口、資金、技術等資源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的相互轉移和滲透,以及它們之間在地域上的相互趨近,前期主要表現為農村城鎮化的運動態勢,後期主要表現為特大城市的擴散運動態勢。”這種說法雖然克服了抽象性,但並沒有把鄉村與城市擺在平等的地位上去思考。
還有人認為“城鄉互動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一個多維互動過程,它既包括農村的勞動力,資金與土地等經濟資源向城市的流動,也包括城市先進的生產力如技術、科技等要素向農村的擴散、滲透和輻射。既包括城市對農村發展的拉動作用,也包括農村對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這個界定比較符合實際,因為其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統一的社會係統加以考察。
但是,上述所有對城鄉互動的說法,都不如英國學者庫爾德(Gould)的界定簡明而又具體,他認為城鄉互動關係可以看作是城鄉之間人、財、物、技術、信息和觀念的雙向互動。對此界定我們應加以充分的肯定。
城鄉互動作為城鄉融合過程的一種文化表達,是在承認城鄉文化異質性、互補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用公認、理性、進步的文化價值觀將城鄉文化整合統一起來,把鄉土觀念和現代城市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一般的規律雖然是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農村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輻射的帶動,城市與鄉村是平等的。但是客觀地來說,城市帶動農村是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普遍規律,這種帶動能得到“雙贏”的結果。所以,無論從城市一方,還是從農村一方,城鄉互動的行為和動作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具體地來說城市的發展,可以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居民進入城市、集聚城市,同時城市有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輻射,並流向農村,從量變開始,逐漸達到質變,實現城鄉之間均衡發展,促使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乃至最終消失,這也就是城鄉從分離到城鄉融合的過程。
2.城鄉一體論解析
城鄉一體,就是城鄉融合的結果。具體地說,城鄉一體是城市和農村之間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從城鄉分離、城鄉對立,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從而使城鄉融為一體。
對於城鄉一體的圖像,英國學者霍華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園城市》中曾提倡“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對立的舊社會形態”,並在序言中說:“城市和鄉村都各有其優點和相應的缺點,而城市-鄉村則避免了二者的缺點……城市和鄉村必須成婚,這種愉快的結合將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書的目的就在於構成一個城市-鄉村磁鐵,以表明在這方麵是如何邁出第一步的。”此後,前已述及美國學者亨利賴特(HerryWright)主張通過分散權利來建造許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區域統一體,通過現有城市為主體,就能把這種“區域統一體”的發展引向到許多平衡的社區裏,不僅可能重建城鄉之間的平衡,還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的城市生活之益處,同時,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擾,以至最終達到霍華德的“社會城市”(SoialCities)的思想,將把城市與鄉村兩者的要素統一到一個多孔的可滲透的區域綜合體,並將作為一個整體運行。
實際上,城鄉一體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和園林景觀等方麵。在規劃學家眼中,城鄉一體是從空間的角度對城鄉發展做出統一規劃,對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的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係統安排;在生態學家眼中,城鄉一體是對城鄉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保證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促進城鄉協調、持續發展;在經濟學家眼中,城鄉一體是現代經濟中農業與工業聯係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是指統一布局城鄉經濟,加強城鄉之間經濟交流與協作,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實現協調發展,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在社會學家眼中,城鄉一體是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條件下,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眾說紛紜,各有千秋。
而在人類學的視野裏,城鄉一體是一個體現人與自然協調、人與人和諧理念的載體,是城鄉融合的結果。而城鄉一體作為城鄉融合互動過程的結果,既要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整體性,又要顯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整合性。因此,城鄉一體不僅是人口轉化、經濟結構和地理結構的變化過程,更是人類社會的整合過程,是城鄉文化相互滲透及廣大農村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逐步提高、城鄉差別逐步縮小的過程。通過農村人口、景觀向城市轉化以及城市文明向鄉村的滲透,實現城鄉一體的結果。從這個意義出發城鄉一體的內容應為以下10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