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4)(3 / 3)

(1)城鄉空間布局一體

城鄉空間一體,就是以建立完善、快捷、通達的交通網絡,建立方便、快速、信息量大的通訊網絡為條件,建構城市與農村對比在更大限度上呈均質狀態的空間景觀,其既不是傳統的農村,也不是傳統的城市,但同時具有兩者的特征,是城鄉兩大地理係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空間形態,充分體現了城鄉優化布局、集聚與分散的良好結合。

(2)城鄉生態環境一體

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就是把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統一納入一個大係統全麵治理,努力打造城鄉生態環境資源互補,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城鄉一體的生態格局。

(3)城鄉社會發展一體

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就是要達到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確保城鄉居民在居住、就業、教育、醫療和文化衛生等方麵享受同等待遇,使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即斯大林所說的“城市和鄉村有同等的生活條件”。

(4)城鄉產業布局一體

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就是一、二、三產業一起抓,城鄉兩篇“文章”一起做,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和區域資源配置。特別重要的是在發展工業產業化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把農業生產諸要素的配置與使用整合為一個有機體,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連接成一個產業鏈,使農業生產各環節的企業、行業和部門通過利益鏈條形成為企業群,從而與工業產業鏈相匹配,建構城鄉一體的產業布局。

(5)城鄉市場一體

城鄉市場一體,就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經濟運行機製,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建立公平競爭的製度環境,以及城鄉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體係,促進產品和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公平競爭。

(6)城鄉勞動就業一體

城鄉勞動就業一體,就是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勞動就業體製,將城市和農村的勞動力視為一個整體,納入城鄉協調發展的公共政策框架中,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流動,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實行一體化的平等就業機製和管理體製。

(7)城鄉社會保障一體

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就是建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機製,特別是讓農民享受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進步的成果。

(8)城鄉政治製度一體

城鄉政治一體,就是讓城鄉居民共同享有參與管理國家的權利。

(9)城鄉人口管理一體

城鄉人口管理一體,就是拆除城鄉分割的戶籍藩籬,建立城鄉統一的新的戶籍製度,即取消非農業戶口和農業戶口的登記製度和統計方法,代之以身份證管理和居民因定居地登記戶口分類統計製度;允許居民有遷徙居住的自由。

(10)城鄉公共財政一體

城鄉公共財政一體,就是按照城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支持農村、農業的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大力支持農村公共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新增加的財政收入要向農村傾斜,以支持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江河湖海的治理,以及交通、供電、供水、通訊等公共設施的建設。

近幾年來,從城鄉一體延伸發展而成的“城鄉一體化”正在中國流行著。有學者追根溯源,認為“城鄉一體化”一詞的發明權可能歸中國學者。這種發明可能是中國學者在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城鄉關係論述時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在此,筆者要說明的是:在研究武義新農村建設的經驗,進行理論提升時,為什麼要以“城鄉融合”為新鄉土中國的理論基石,而不以“城鄉一體化”為之?

筆者認為,理論提升是對實踐經驗的歸納、概括、提煉和升華,需要的是對經驗進行質的分析和確定。“城鄉融合”與“城鄉一體化”雖然意思相近,都表達了城鄉互動的過程和結果,但前者更具理論的抽象性特點,後者則顯得比較具體。更重要的是,對於城鄉關係這樣一個世界性的課題,理論的歸納、概括、提煉和升華,要講究理論淵源,對此,從概念的提出來看,“城鄉融合”是恩格斯論述城鄉關係的一個重要觀點,其從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提出“城鄉的融合”,到在《反杜林論》中論述“城鄉融合”的意義,都說明恩格斯是“城鄉融合”理論的首創者,而“城鄉一體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其他外國學者都沒有具體、明確的提出。因此,筆者在對武義新農村建設的經驗進行理論提升時,確定“城鄉融合”為新鄉土中國的理論基石,僅把“城鄉一體”作為城鄉融合的結果。這樣處理,既符合理論提的規範,又肯定了“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意義。

四、武義模式:城鄉融合的縣域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