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理論提升中,我們認同了“城鄉融合”是新鄉土中國的理論基礎,反過來,又如何運用城鄉融合論來解讀武義模式呢?
1.縣域,城鄉銜接點和交彙點
縣域,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同時又是城市與農村的銜接點,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彙點。在地理空間上,作為中國國土的主體,縣域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凸顯出城鎮與農村共存的特點。在人口資源上,我國74.4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縣域,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因此以城鄉融合為理論基礎的新鄉土中國,凸顯了城市與農村兩者關係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說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村的發展,反過來,農村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絕對不單純是農村的事,更不單純是村莊的事,也必須是城市的事,尤其是與農村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城鎮的事。為了更清楚地認識和了解縣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還可以對縣域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
(1)縣域政治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
中國的縣製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的縣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麵已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自秦始皇實行郡縣製以來,與其它層次的行政區劃不斷變更相比,縣是相對固定的行政區域,也是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最完善的一級基層政權。至今,在中國行政組織及管理層次中,縣級政權仍然是政權組織中體係和職能完備的基層政府,管轄範圍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起著承上啟下,聯結城鄉,溝通條塊的重要摳紐作用。
與此同時,縣域又是社會經濟矛盾的集中地。縣域的發展不單純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更關係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城市發展相比,縣域發展不論是在外部發展環境上,還是在生產要素積聚功能方麵,都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中,農業、農村和農民所受的波動和震動最大,積累的社會矛盾最多,就目前而言,縣域是我國弱勢群體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結構矛盾的突出區域,也是各種社會危機的高發區。作為職能最完善的一級基層政權,很多社會矛盾都要求在縣一級妥善解決。所以古人雲“郡縣治,天下安”。從這個高度上看,縣域政治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我們之所以跳出村莊從縣域看新農村建設,實在是看到了縣域新農村建設可使“天下安”的意義和價值。
(2)縣域經濟是安邦定國的經濟支柱
與縣域政治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相適應,縣域經濟是安邦定國的經濟支柱。從經濟上看,縣域一般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以由經濟地理特點決定的工業部門經濟為支柱,同時兼有金融業、商業、服務業、信息業等非農業部門經濟,以及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實體;非農業企業和與縣域經濟密切相關的實體主要集中在縣域的城鎮型建製鎮、非城鎮型建製鎮和集鎮;縣域內的縣級政府和鄉鎮政府對經濟運行及其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力。可見,縣域經濟是縣級行政區域範圍內多種經濟活動交織而成的經濟有機體。從產業結構上看,縣域經濟是包括一、二、三產業比較齊全的區域經濟;從空間結構上看,縣域經濟是以城鎮經濟為中心,以集鎮經濟為紐帶,以鄉村經濟為基礎的區域經濟;從組織層次上看,縣域經濟包括城鎮型建製鎮經濟、集鎮經濟或非城鎮型建製鎮經濟、鄉村經濟、企業經濟或家庭經濟等;從所有製形式上看,縣域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台經濟等多種類型;從經濟部門看,縣域經濟幾乎包括一般區域經濟中所有門類。因此,從地域總體和經濟整體來說,縣域經濟既兼有城市(鎮)經濟和農村經濟兩類區域經濟的特點,又有區別於城市(鎮)經濟和農村經濟兩類區域經濟不同的特點。縣域的城鎮型建製鎮經濟以非農業為主,具有十分明顯的城市經濟特征。但因其與農村經濟的密切關係而不能完全歸屬於城市經濟範疇,一般稱縣域城鎮建製鎮經濟為城鎮經濟。因此,縣域經濟包括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是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在縣域的有機結合。
縣域經濟的這些內涵清楚地表明了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4年中國縣域經濟在全國經濟總量中占到5515%,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92%,足見縣域經濟是城鄉融合的基礎和關鍵所在。古人雲:“湖廣熟,天下足”;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從本質上反映了縣域經濟的重要,從現代社會城市化的視野出發,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家城市化水平的整體提高,所以,黨的十六大在黨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縣域”這個概念,而且發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從這個高度上看,縣域經濟是安邦定國的經濟支柱。我們之所以跳出村落從縣域看新農村建設,實在是看到了縣域新農村建設可使“天下足”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