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5)(2 / 3)

正因為縣域政治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縣域經濟是安邦定國的經濟支柱,所以新農村建設要成為中國城鄉融合新的啟動點,要成為鄉土中國的新圖像,就必須跳出村落來抓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縣域為整體,全麵推進新農村建設。武義經驗之所以吸引我們,關鍵在縣域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性效應對我們的文化震撼;我們之所以關注武義新農村建設,則是出於對新鄉土中國的追求和探索。

2.城鄉融合武義模式的樣本分析

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之所以能成為城鄉融合的樣本進行分析,就是因為新農村建設實質上就是城鄉融合過程的一種文化表達。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民、農村、農業一直處於弱勢,特別是過去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所造成的城鄉對立太久,城鄉差距太大,對農民、農村、農業的欠賬太多,所以,當中國的經濟發展到全麵融入世界經濟體係,市場經濟體製不斷完善,國家對東部發展、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政策的製定和協調,政府職能和行政方式的轉變,社會結構的轉型加快。也就是說,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工業化發展進入了中後期階段,全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6位,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城鄉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已具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實力的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擺在了全國人民麵前,其本質上是為了使中國的農村與在工業化道路上已經邁出了一大步的城市發相適應、相匹配,從理論上來說就是城鄉融合過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新一輪啟動。

站在城鄉融合的理論高度上,再來看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理論價值,就在於它為城鄉融合提供了一個可供分析的縣域樣本,下麵我們從9個方麵對武義模式進行具體分析:

(1)生態家園的縣域平衡

生態是一個係統,一個村有村的生態係統,一個鄉有一個鄉的生態係統,一個縣有一個縣的生態係統,一個省有一個省的生態係,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生態係統。各個國家的生態係統組成了地球的生態係統。在這樣的全球生態係統結構中,一個村的生態係統是最基礎的,武義縣有郭洞村這樣的古生態村當然地成了當今的示範,成了人們旅遊的勝地。可是一個村的影響力太微小了,其實早在40年前,郭洞就以保護風水林而著名,筆者當時在武義一中任教,學生中就有郭洞來的,但在武義20年,雖然多次路經郭洞,也沒有進過一次村。改革開放後,在翻天覆地的變遷中,武義人從傳統的躬耕壟畝發展到休閑旅遊,郭洞鵲聲四起,聞名於華東,成了古村落文化村,但郭洞並不能改變武義的生態,更不要說一個省、一個國了。

相比之下,一個縣的影響力就大了。前已述及,由於縣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又是國民經濟體係的基礎環節,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所以,一個縣生態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一個縣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其對一個省生態的影響也就大大擴大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武義縣通過縣域平衡,首先抓了生態林業。從1986年開始,武義開始全麵建設杉木速豐林基地,進行鄉村林場大規模造林;1992年開始荒山消滅戰;1993年提出的“樹立大林業觀念,調整林種結構,發展名、特、優經濟林”;1995-1998年實施的“森林資源發展與保護項目”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四個一百萬畝”工程建設;2002年開始圍繞“生態立縣”這一主線,突出林業生態與林業產業兩大體係建設、林業分類經營,實施“武義縣防護林工程國債項目”、“闊葉林發展工程”、“生物防火帶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綠色通道建設工程”以及“筍竹兩用林、花卉苗木產業帶建設”、“興林富民工程”、“村莊綠化工程”等,到2005年底止全縣共造林161.65萬畝,義務植樹1940.09萬株,使武義的綠化不但從量上得到了重大發展,而且在質上發生了重大飛躍,取得了重大突破。縣林業用地麵積1757萬畝,林木總蓄積202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由1985年59.8%上升到2005年的70.8%,城區公共綠地麵積45公頃,人均公共綠地8.7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7%,綠地率增加到258%。2006年4月,武義縣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為武義人與自然的平衡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