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抓生態林業的同時,武義縣實施“生態立縣”的戰略,打造了生態農業,構建了生態工業,發展了生態旅遊,整治了生態人居,從而在全縣範圍裏推進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這也就是為什麼初到武義的人一下子就會被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的武義生態家園所震撼、所陶醉的原因吧!
(2)特色農業與工業園區的縣域協調
在縣域中,農業與工業的協調是發展縣域經濟,推動城鄉融合的一件大事。武義在新農村建設中一手抓特色農業,一手抓工業園區,有效地協調了農業產業化與縣域工業化的關係。
在打造特色農業中,武義從人與自然的協調出發,鑄造了雜交水稻和有機茶兩條產業“綠化”帶。從1976年開始,武義開始引進三係雜交稻,為全縣大麵積推廣雜交晚稻打響第一炮。1989年武義縣被列入長江流域五省一市雜交早稻示範基地縣。1997年武義又引進了袁隆平的超級稻。2004年,武義被列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超級稻示範基地,並引進了兩係超級稻P88S/0293等新組合進行試種、示範,在王宅鎮種了106畝的一個示範方,平均畝產達到650公斤。2005年,示範麵積達5000畝左右,在18個鄉鎮、街道建立了連片示範方24個,經驗收,平均畝產達650公斤以上。這樣,雜交水稻成了武義農業產業化的一條“綠化”帶。20世紀90年代初,武義就提出了“抓好名優茶,開發有機茶,帶動無公害茶”的工作思路。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武義有機茶有了長足的發展,開始享譽海內外。據統計,2005年全縣茶園總麵積11萬畝,茶葉產量7100噸,產值2.28億元,不僅麵積、產量、產值居金華市首位,而且獲得了認證的有機茶園麵積達7716畝,居全國首位,從而被授予“中國有機茶之鄉”的稱號。這樣,有機茶成了武義農業產業化的又一條“綠化”帶。此外,通過縣域平衡,武義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還逐漸形成了高山蔬菜、蜜梨、畜禽、食用菌、花卉苗木、蠶桑、茭白、筍竹兩用林等產業帶,基本上完成了以特色農業為特征的農業產業化布局。
在興建工業園區中,武義以國營企業改製為拐點,激活了縣域工業化的新進程。在這個新進程中,武義借周邊發達縣市經濟發展之勢,利用這些縣、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所帶來的契機,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挖渠引水”,營造“創業窪地”吸引發達地區“過剩”資金、“溢出”的產業以及技術、人才和管理以驗,促成了生產要素從周邊發達縣市高成本環境不斷地向本縣低成本環境流動,著力打好“永康牌”、“義烏牌”,將“中國五金城”和“中國小商品城”兩大市場作為武義工業發展的“橋頭堡”,借船出海,借船生財,從而引進了大量資本流入“創業窪地”。短短幾年,全縣共引進,新辦工業企業600餘家,在全縣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外來企業已占五成,與此同時,桐琴工業園區、鳳凰山工業園區拔地而起。這就是武義的“窪地效應”,構成了武義縣域工業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武義在創造“窪地效應”的同時,又創造了“鯰魚效應”和“蛟龍效應”,使三美化工、恒友機電、武精機器、張氏包裝、正點實業、釣魚樸克等龍頭企業紛紛崛起,構成了武義縣域工業化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