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提升: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6)(1 / 3)

從上所述,我們不能不被武義在一抓手農業產業化,一手抓縣域工業化的協調農業和工業的大手筆所折服。武義在新農村建設中,正是因為有了縣域協調的大手筆,才使得武義實現了“生產發展”、推進了城鄉融合的過程。

(3)溫泉旅遊的縣域整合

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具有溫泉之韻,古文化之蘊、山水之秀的武義旅遊資源,在埋藏了千百年之後,終於在改革開放和新農村建設中放出了爍爍金光。

武義本有熟溪橋和延福寺早已為世所熟知,但久不為武義人所重視。筆者於1976年後曾在熟溪橋頭居住了近10年,每天往來於橋上,感受到的隻是交通之便,古文化的氣息甚少。但改革開放和新農村建設之風,一掃熟溪橋和延福寺身上的曆史塵埃,縣政府以景點造勢聚人氣,1998年組織了旅遊開放工作組,啟動了旅遊資源開發工程,使郭洞古生態村和俞源太極星象村亮出了“廬山真麵目”,以古文化的底蘊激活了武義旅遊業的興起。武義在縣域整合中初步嚐到了“旅遊致富”的甜頭。

在縣域整合中,不久武義又推出了浙江第一、華東一流的溫泉旅遊和山水風景旅遊。

溫泉本來就默默地埋藏在武義大地深處。1991年溫泉的開發被提上政府議事日程,2001年又調整了旅遊資源開發重點,加大了溫泉開發力度,由政府直接投資,全麵啟動了溫泉旅遊渡假區的開發建設工作。2002年10月溫泉浴場和清水灣溫泉度假村先後建成開放。正是在縣域整合中武義在華東地區舞起了溫泉旅遊的龍頭。

山水本來也靜靜地躺在武義大地上,養在深山人未識。但郭洞“洞門”的開啟,激活了武義的山水,在縣域的整合下,壽仙穀、劉秀壟、清風寨、大紅岩、石鵝湖、小黃山、台山等山水風景紛紛秀出,從武義縣域到柳城佘族鎮40多公裏的路上,山水風景區像一串葡萄串一樣串連在一起。也正是在縣域的整合下,武義在華東地區亮出了“江南仙境”的名片。

武義的旅遊業縣域的整合下,短短幾年就形成了以溫泉旅遊為龍頭的旅遊產業,不僅為武義新農村建設打造了一張亮麗的名片,也為城鄉融合作出了貢獻,這一切,沒有縣域的整合,在幾年前是人們所想象到的。

(4)城鄉統籌的縣域規劃

城鄉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城鄉融合的重要過程。改革開放前的武義除縣城有一條青石板鋪設的,寬不到10米、長不過二三裏的上下街以外,其餘是鵝卵石鋪成了一線天式的小巷,此外就是柳城鎮以宣平縣的底子還像個小城鎮,而其他鄉鎮均沒有城鎮的樣子,縣城與鄉鎮涇渭分明,出了縣城就是三級石子公路,汽車開過塵土飛揚。

改革開放後,1982年武義進行了第一次建設規劃,1984年開始城區改造,1984年城區麵積為8.66平方千米。1992年起,根據縣城第二輪規劃,老城區東北邊緣的縣後畈作為開發區開始新區開發建設,建武陽路、東升路、溫泉路,至2000年,新老城區連成一片,建城區麵積10.84平方千米。1998年開始編製新一輪縣城建設規劃,2000年編製成《武義縣域城鎮體係規劃》。這是一個邁向城鄉融合很有創意的規劃,根據這個規劃,武義縣城整個城市用地基本呈“一城五片(城南片、城中片、塔山片、白洋渡片、邵宅片)一組團(溪裏)”格局,城市主要公共設施用地呈“一區二軸”布置,居住用地形成三大居住區,工業用地安排沿江三片,綠地依山傍水,組成兩條綠化軸。其中“一區二軸”主要公共設施即為塔山北側的旅遊服務中心和溫泉路、武陽路兩條城市商貿主軸;三大居住區即為以熟溪、塔山為界的三個居住區;三片工業區用地即為以武義江、熟溪為界的白洋渡、邵宅、胡處三片工業用地;兩條綠化軸即為沿熟溪兩岸設置的居民生活遊憩綠化軸和壺山、北嶺、塔山的山體綠化延伸鍥入城區並沿原上鬆線兩側設置的城市綠化景觀軸。為了配合全縣城市化進程,滿足城市框架發展的需要,明確在北嶺區塊統一建設一個縣級大型公共設施中心,按照這個規劃,至2005年底,武義城區已發展到東至百花山,南至南湖,西至五一塘,北至北缸窯約35平方公裏的地域,其中建成城區麵積17.6平方公裏,城區人口10.25萬人。除此以外,武義縣又對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城市綠地、景觀作了規劃。

現在,武義縣城已不是過去破兮兮、小來兮的縣城了;武義的農村也不再是過去髒兮兮、土兮兮的村莊了。現在武義縣城變化大了,就像大姑娘十八變,變得亮麗可人,原來從縣城邊城南腳流過的熟溪水,隨城南新區的建成變為熟水從城中流過,溪水兩岸湖畔花園隔水相映,中間以聞名江南的古橋“熟溪橋”相連,古樸清新;坐落在城北的壺山和北嶺山如今也成了森林公園;而梅郞山公園就是鑲嵌在南城居民住宅區中的一塊質地良好氣質高雅的綠寶石。真可謂“三山立城中,溪水城中過”。如今武義縣城的格局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城了。與此同時,武義縣城的公交車把縣城周圍幾個鄉鎮緊密聯係在一起,從縣城到桐琴30裏路途間已是新村連著新村,工廠接著工廠;從縣城到柳城八九十裏路途中碧綠的經濟林帶護著豐收的田畈,層層茶山、翠綠竹林擁抱著蔬菜園、瓜地果林、苗木花卉園、水稻荷田、食用菌大棚,沿途新村掩在青山中,工廠屹立在綠水間。記得20多年前說起現在被稱之為“清風寨”的岩坑,都認為那裏太“山裏”了,可現在乘車一遛煙工夫已到岩坑村前了;筆者有一次冬天到寺後茶山參加朋友的婚禮,沒有汽車,天上飄著雪花,20裏地竟然走了兩三個小時。而今當年的茶山新娘用汽車送我們去看他們家茶山的老宅子,從縣城出發還沒覺得離開縣城不想已到茶山老屋前了。6條公交線路把過去的縣城、溪裏、邵宅、白溪等鄉鎮連成了一體,所以今天這種城鄉融合的親身感受,使人不禁為武義城鄉統籌的縣域規劃及實施而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