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理論分析,使我們能夠站在城鄉融合的理論基石上,把握新鄉土中國的理論方向,進而對武義模式的完善提出對策建儀,對武義模式的未來走向作出預測。
(第十九章)完善武義模式的對策建議
新農村建設作為城鄉融合的過程,決不是朝夕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生從事鄉土中國研究的費孝通1994年11月9日在南京《小城鎮大問題》座談會上曾說:
我自己認為我這個六十年的思路,多少是沿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大道前進的。這條大道的起點,遠的難說,從我入世算起,正是我根據《江村經濟》、《雲南三村》和我個人的早期經曆所綜合寫成的《鄉土中國》裏所表述的鄉土社會。這種社會,在我一生中發出了巨大激變。這個過程用“現代化”來定性我認為還是不妥的,現代稍縱即逝難成階段。還有認為“現代化”即“西化”以及“全盤西化”等等看法,也失之片麵。東風西風也不見得一定是誰壓倒誰那樣絕,或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那樣你來我去。我倒有一個看法,或者可以說這是個走向“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也就是無數各有把式的“鄉土社會”逐步發展成“全球社會”的漫長過程。
從費先生的這番話中,我們可知新農村建設在城鄉融合的視野裏,不正是“無數各有把式的鄉土社會逐步全球社會的漫長過程”嗎?
這樣看,這樣想,我們才能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才能練就十分敏銳的洞察力,從而實實在在的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不斷完善它,推進它,直到費先生所說的“走向全球一體化”,使“鄉土社會逐步發展成全球社會”,直到恩格斯所說的達到“城鄉融合”。
一、大戰略觀:武義模式完善的宏觀思路
凡事站得高,則看得遠,所謂“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新農村建設武義模式的完善不能就事論事,婆婆媽媽,而應從大處著眼,首先確立宏觀思路,即樹立“大戰略觀”。
所謂“大戰略觀”就是要站在城鄉融合,建構新鄉土中國,“走向全球一體化”的高度,去思考新農村建設,去探索新農村建設,去實踐新農村建設,把武義建設成人與自然平衡,人與人和諧的新武義。
1.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特征
從“大戰略觀”出發,有助於我們認清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特征:
(1)區域性
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區域性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行政網絡的區域性,說明縣域是國家行政管理網絡中的小網絡,即局域網;二是經濟運行的區域性,說明縣域經濟的運行,即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大體上是在縣區域範圍內進行的;三是社會優勢的區域性,即由於曆史、地理和自然條件等方麵的不同,縣域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社會優勢,包括曆史優勢、文化優勢、教育優勢、旅遊優勢、產業部門優勢和產品優勢等。因此,對縣域的區域性應有一個全麵的理解,即從行政網絡、經濟運行、社會優勢三個方麵來理解。
(2)綜合性
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綜合性,是由縣域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又是城市與農村的銜接點,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彙點,因而具有國家行政管理大係統的綜合性特點,它既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建材業和服務業等產業部門,又包括計劃、財政、銀行、稅務、物價、工商管理等職能部門,還包括教育、文化、體育、傳媒等文教部門,“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是一個社會功能齊全的“小社會”。
(3)層次性
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區域性,決定了縣域的多層次性。縣、鄉鎮和村是縣行政體係的三個層次。其中村是基礎層,是縣域的基本單元或基礎環節;鄉鎮是中間層,其介於縣村之間;縣是中心層,其是縣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所以,縣域實質上是以縣為中心層、鄉鎮為中間層、村為基礎層的多層次區域性局域網。
(4)開放性
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開放性,是因為縣域作為一個區域係統,亦是一個開放的係統。它通過人力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與外界廣泛交流。縣域之間存在著差異與梯度,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不同的發展優勢,不同縣域間的優勢互補和經濟交流,是縣域發展的基礎。
在大戰略觀的視野中,縣域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特征,把握這些特征,有助於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不斷地推動新農村建設逐步走向城鄉融合,構建新鄉土中國。
2.縣域新農村建設的構成要素
從“大戰略觀”出發,還有助於我們洞察縣域新農村建設的構成要素。
(1)自生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