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自生性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和曆史基礎兩個方麵。自然資源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曆史基礎是縣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曆史凝聚。這就是說,包括縣域的地理特征、氣候特征、水文特征和土地、生物及礦藏資源等等在內的自然資源條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這些要素相互關聯及其運動規律,對縣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一,它影響著縣域產業結構,由於氣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的多種差異,縣域間農業內部的結構就大為不同;其二,它影響著縣域內的生產力發展;其三,它影響著縣域社會文化進步。自然資源條件對縣域社會的其他要素,比如人口、勞動力、資金的流動和技術的地域推移,對市場的興衰等等,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縣域的經濟、文化、技術和社會發展所形成的曆史基礎,作為一種不可改變的自生性要素,對縣域社會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曆史形成的社會生產力是縣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和不可超越性特征,要求縣域的生產力發展必須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滾動發展,生產力的曆史基礎越雄厚,縣域社會的發展也就越順利。
(2)再生性要素
縣域的再生性要素包括縣域人口、資金和技術。三者是縣域發展的基礎要素。這些要素的形態和作用盡管不同,但它們都具有流動和衍生的特征,因而統稱為再生性因素。其一,人作為消費者和勞動者,對縣域社會產生多方麵的影響,為保證縣域的健康發展,必須正確處理人口和就業問題。在一定的消費水平條件下,必須嚴格控製縣域人口增長,在一定的勞動生產率條件下,必須充分就業。其二,資金因素對縣域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就資金因素來講,縣域經濟增長是以固定資產的數量及其產出係數和新增投資的數量及其產出係數為基礎的增量,而在資金量確定的情況下,為取得投入少產出大的效果,資金投向就十分重要。其三,技術作為縣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而發揮出巨大的物質力量。發揮技術要素在縣域發展中的作用,既要提高平均推廣率,又要提高推廣的平均成效率。
(3)規範性要素
縣域的規範性要素包括組織和管理兩個方麵。組織和管理作為一種類型的要素,體現著社會和經濟運行機製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縣域的發展起著控製、調節和製約的作用,既體現出人對縣域社會發展的適應,又體現出縣域社會在人的意願下的發展。其一,縣域社會的組織和管理,首先在於把縣域生產要素引向最合理、最有效益的綜合層次。其次是發展規劃和計劃,使縣域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利用,不僅可以用相同的投入得到更多的產出,而且能保證縣域社會的穩定、持續和健康的發展。
在大戰略視野中,明了縣域新農村建設的構成要素,有助於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從宏觀上把握縣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整體結構,從而在把握好人與自然協調建設的同時,又把握好人與人和諧發展,從而不斷地推動新農村建設逐步走向城鄉融合,構建新鄉土中國。
總之,大戰略觀實際上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進行新農村建設和構建新鄉土中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他山之石:韓國的“新村運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農村建設中,什麼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中國新農村建設之“玉”呢?筆者曾考察過法國菜王的農莊,也考察過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民和農莊,這些“他山之石”雖然很美,很好,但與中國農民和農村的差異太大,當下幾乎沒有什麼學習和借鑒的可能。但是,國情、農情、文化和習俗與中國比較相近的韓國的“新村運動”卻大有可借鑒的地方。所以,很值得將這塊“他山之石”,用來“攻”中國新農村建設之“玉”。
韓國的新村運動的開展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興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調,城市居民和農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農村人口的大量無序遷移帶來了諸多的城市問題和社會難題,韓國政府開始實施“新村運動”。
1.韓國新村運動的發展過程
韓國新村運動經曆了五個階段:
(1)基礎建設階段(1971-1973年):目標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如改善廚房、屋頂、廁所,修築圍牆、公路、公用洗衣場,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種等。自1970年冬季開始,政府無償提供水泥、鋼筋等物資,激發農民自主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勤勉、自助、協同精神。由中央內務部直接領導和組織實施,建立了全國性組織新村運動中央議會,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網絡,同時建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培養大批新村指導員。新村運動經過基礎建設階段,初步改變了農村的生活居住條件,引起了廣大農民的共鳴,調動了他們立足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婦女也開始參與各種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