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對策:武義模式的完善與走向(1)(3 / 3)

(2)全麵擴展階段(1974-1976年):新村運動迅速向城鎮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現代化建設活動。原來劃分的自立村,根據村民的收入情況改劃為福利村。新村建設的重點,從基礎階段的改善農民居住生活條件發展為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會館和自來水設施,以及生產公用設施,新建住房發展多種經營。政府對新村指導員、國家各級公務員、社會各界負責人分批進行了新村教育;對卓有成就的農村提供貸款,並在各方麵提供優惠政策;動員理工科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師、科技人員輪流到農村巡回講授和推廣科技文化知識和技術。在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業連年實現了豐收。

(3)充實提高階段(1977-1980年):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步縮小,社區經濟的開發日趨紅火,政府推進新村運動的工作重點放在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特產農業上,積極推動農村保險業的發展。同時,為推動鄉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為廣大農村提供各種建村,支援農村的文化住宅和農工開發區建設。在這一階段,國內政治不斷動蕩,新村運動受到種種批評和責難。經過調整以後,新村運動從政府主導的下鄉式運動“轉變為民間自發,更加注重活動內涵、發展規律和社會實效的群眾活動。”

(4)國民自發階段(1981-1988年):在這一階段政府大幅度調整了有關新村運動的政策與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國性新村運動的民間組織,培訓和信息宣傳工作改由民間組織來承擔。政府隻是通過製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一些財富、物質、技術支持和服務等手段,著重調整農業結構,進一步發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業、流通業,進一步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繼續提高農民收入等。當時,農村居民普遍認為,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準。

(5)自我發展階段(1988年以後):隨著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繁榮氣象從城市開始逐步向周圍農村地區擴散,新村運動也帶有鮮明的社區文明建設與經濟開發的特征。政府倡導全體公民自覺抵製各種社會不良現象,並致力於國民倫理道德建設、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主與法製教育。同時,積極推動城鄉流通業的健康發展。新村運動轉變為國民自我發展階段以後,為在運動初期啟動農村經濟、文化活動而建立的政府機構、活動內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觀生存與發展規律,有助於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機構、活動內容和形式,如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組織,農村教育機構、農協、流通、農村綜合開發、農村經濟研究等組織機構應運而生,並在不斷優化其結構中生機盎然地傳承著新村運動的精神和理念,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2.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措施

韓國新村運動的計劃與執行由國家民政部(MinistryofHomeAffairs)具體負責,其他各部門配合。1972年韓國政府成立了一個由民政部部長掛帥,其他相關部門的副部長任委員的“中央新村運動谘詢與協調委員會”,專門負責新村運動的政策製定工作和協調各部門的關係。地方各級政府,從各道、市、縣到最基層的行政鎮也都采用這種模式。在鄉村社區一級,則由政府任命一個公務員作為其新村運動的領導人。每個村也都成立了農村發展委員會,負責本村的新村發展計劃和集體性工作的具體組織與執行。在這樣的行政管理組織體係下,韓國新村運動通過一係列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工程來實現其目標。主要措施有:

(1)提高農民啟蒙與倫理水平

農民啟蒙的目的在於調動農民的自立精神,啟發農民改革意識,堅定發展新農村的信心。長期的殖民統治和戰爭的破壞,深深地打擊了農民的自信心,使他們缺乏個性和開創精神。濃厚的宿命論思維方式,也使他們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和能力。因此,精神啟蒙作為改革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成為了新農村運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韓國政府通過一些具有感召力的活動使他們長期受抑製而潛在的良好社會倫理道德迸發出來,釋放出了無窮無盡的效能。

(2)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興修與擴建鄉村道路、改善住房條件、修築小規模水利工程、自來水和農村電氣化等。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農業灌溉、排水、耕地整理等農業生產設施方麵。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政府把工作重點放在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上,如修建農村道路和橋梁,幫助農民接通自來水,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實現農村電氣化等方麵,以縮小並最終消除城鄉差別。20世紀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機,農村的飲水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也明顯得到改善。

(3)提高農民收入